【中醫推介】產後補品配合日常食療 助媽媽養好身子

【中醫推介】產後補品配合日常食療 助媽媽養好身子

【特約報道】生完BB後,元氣大傷,媽媽們一定要好好進補,養好身子!

不同階段的進補調理食材各有不同,李廣冀中醫師表示,產後第一周屬「化瘀恢復期」。「產婦產後體質虛弱,多虛多瘀,所以第一周要着重『生新血、化瘀血』,將惡露排淨,恢復產婦的體力。因此第一周不宜進補,會阻礙惡露排出,應該以清淡平補的飲食為主,例如:章魚節瓜湯、豬腳花生通草湯,而黨參淮棗節瓜山斑魚湯則可以待傷口癒合後飲用。」

而產後8至14天屬「補氣固表期」,李醫師表示,當惡露顏色開始轉淡,數量有所減少,但身體仍然虛弱時,飲食仍以清淡為主,用平補健脾的食材,促進惡露排清,達到益氣固表、扶正化瘀、健脾和胃之效。

至於產後15至21天開始進入「養血滋補期」,李醫師表示這周起是開始進補的最好時機,促進氣血的生成,建議進食養血補陰的食材,如黨參、茯苓、白朮等,令身體虛損部份得以修補。

而產後22至28天則進入「補腎溫陽期」,李醫師建議可以進一步補陽氣,強筋骨,增強體質,如進食豬腳薑、雞煮酒、滴雞精等,令身體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

李醫師表示,產後15至21天開始進入「養血滋補期」,是開始進補的最好時機。

把握進補時機 進食三大產後食品

現時市面上出現不少產後進補食品,例如:豬腳薑醋、雞煮酒和滴雞精。三種食品均可以在產後兩周後開始食用,豬腳薑醋有祛風散寒、防產後頭風、補產後氣血虛之效;雞煮酒則有助補氣活血。李醫師表示,兩款食品均適合產後及冬春之際畏寒的人士,體質偏寒、胃口差的人士也可食用,不過體質偏熱及患有感冒、發燒的人士須慎用,待完全康復後才可食用。

滴雞精有補益元氣、抗疲勞之效,有助改善疲勞及助術後復元,除了患有感冒、發燒人士外,所有體質都適宜食用。「一般產後兩周可以飲用,有助產後復元,滴雞精加入黨參、北芪更加補中益氣,有助減少媽咪疲勞,更加有精神照顧BB。另外容易疲勞、易感冒的人士都可以飲用。」

具祛風散寒、防產後頭風功效的豬腳薑醋,同時有補產後氣血虛之效。

雞煮酒同樣是產後進補之選,能有助補氣活血。

滴雞精加入黨參、北芪更加補中益氣,有助減少媽咪疲勞,更加有精神照顧小朋友。

鴻福堂推出一系列適合產後媽媽進補產品,包括黨參淮棗節瓜山斑魚湯、自家豬腳薑醋、雞煮酒及選用歐盟有機認證雞的有機滴雞精。全部不加味精及防腐劑,全程香港製造,品質有保證,產品詳情可以到以下網址了解更多:

豬腳薑醋及雞煮酒: http://www.hungfooktong.com/bbcard/ 
有機滴雞精: http://www.hungfooktong.com/chickenessence/

進補期間日常飲食的配合

進補不等於要大魚大肉,李醫師表示餸菜毋須特別講究,應以清淡為主要原則。「盡量採用蒸、烚、焗和炆的烹調方式,調味不宜太濃及過於油膩,否則水腫較慢消退,且影響乳汁分泌。烹調用酒要適宜,惡露未清應避免用酒烹調;剖腹產後,傷口未癒合者及餵母乳者應慎用。」

湯水方面,李醫師建議以燉湯或滾湯為主,不宜過份大量使用藥材補品,過於進補,除了烏雞外,燉湯雞隻須去皮除內臟。

另外,主食應以白米為主,李醫師認為不宜強求於坐月期改變飲食習慣。「例如:應避免進食糙米、紅米和糯米等質黏粗硬之物,以免礙胃傷脾,米線、通粉、米粉、烏冬等也可交替食用。肉類方面,應以瘦肉、魚肉、雞胸肉、牛肉為主。」

最後,李醫師提醒產婦飲食要多樣化,中西式食物可交替食用,以助吸收更多不同營養。同時少吃油膩或黏膩食物,如糭子、糯米、肥肉。因為產後的腸胃功能尚未恢復,油膩粘滯食物最好避而遠之。

每個產婦的身體狀況都不同,如對以上情況有任何疑問,可請教您的主診醫師。

中醫師李廣冀
Facebook:李廣冀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matchli2013/ )

李醫師提醒產後婦女的主食應以白米為主,避免過急進食如糙米、紅米和糯米等質黏粗硬之物,以免礙胃傷脾。

中醫師李廣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