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人誌:夥拍台灣村姑齊賜舊衣生命take 2—張凱琳

蘋人誌:夥拍台灣村姑
齊賜舊衣生命take 2—張凱琳

走進桃園大溪南興里的農村,在一片翠綠稻田中矗立着一間紅磚老厝,厝內不時發出此起彼落嘎嘎作響的車縫聲,彷彿讓人回到1970年開創台灣經濟奇蹟的紡織年代。如今這幅光景在農村再次呈現,只是婦人們縫製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成衣,而是經過拆解、拼裝、再設計的時尚二手衣。

在農村建立這座時尚基地的,是三年前從香港嫁到台灣的服裝設計師張凱琳。她從沒想過這樁姻緣讓她進入與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也翻轉了她的人生。

撰文:陳卓邦
攝影:陳卓邦 侯世駿
部份圖片由張凱琳提供

張凱琳就讀香港理工大學服裝及紡織系,成績優異,畢業展是第一名;2007年,出校門隔年,她更勇奪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HKFDA)青年設計大獎等四項設計大賽的冠軍。傑出的表現使得她一畢業隨即投入服裝設計領域,一做就是十年。

在香港要求高效率的時尚產業中,張凱琳經常被要求追隨大品牌的流行趨勢,她說:「我們就是要去學習一些高檔品牌的風格,我們會去看看雜誌啊,看看一些潮流的報告,然後跟它做就對了。」當時的她認為,把衣服設計到自己覺得好看,然後能夠成為這一季的熱賣商品,就已實踐了自己的時尚理念。

張凱琳(左)的工作室夥伴試穿自己設計的時尚二手衣。

張凱琳嫁到桃園大溪農村,和家姑(左)感情很好。

從高樓走進田野間

2016年張凱琳結婚了,當時她32歲;她是到台灣遊玩時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另一半。先生在桃園從事工程業,她希望兩人婚後不要分隔台港兩地,所以決定在台定居。

張凱琳從小住在高樓大廈林立、人很多的香港,生活步調忙碌快速。結婚後住到桃園大溪農村社區,「就覺得好像在度假,整天一打開門就是一大片稻田,花花草草」,不過「蚊蟲很多啊、蟑螂很多啊,也有老鼠啊!」她說着說着自己都笑出來,顯然對這些農村日常的生物還是有點怕怕。

「還有這裏的媽媽阿姨通常是講客家話和台語,我聽不懂,她們都會遷就我,講國語」。她說,台灣的人情味很濃,以前住香港時,鄰居見面頂多點頭打招呼,這裏大家見了面,都會聊聊天,那些以家庭為重、比較傳統的媽媽阿姨,還會關心她:「阿琳啊!生小孩了沒?趕快生一生!」

張凱琳說,其實她離開香港到台灣,還是會有點捨不得,除了香港有她的家人、朋友,她也捨不得自己從事多年的設計工作。

嫁到台灣後,除了大溪的農村社區環境與香港不同,在穿着方面,「其實香港人的穿着習慣上,你會發現挺多名牌的,他們雖然不會把一大個logo放在上面,可是你會知道那件東西品質蠻好,偏向比較低調的奢華風格;香港人穿衣服會比較貼近潮流,會追求一些品牌」,大溪民風純樸,人們穿着較樸素,着重實用。也因此服裝設計的工作機會並不多,張凱琳若真要工作,還是得往台北去找。

舊褲再製的袋子及帽子。

拆解再拼湊 給予第二生命

赴台之前,她對桃園與台北之間的距離沒有概念,後來發現每天光是上班的車程來回就要三、四個小時,再加上八小時工作時間,根本沒有時間陪伴家人,「那這樣我來台灣幹嘛呢?」最後她只好放棄去台北上班的念頭,繼續在農村尋找合適工作。

有一次她去找工作時,看到家裏附近有間二手衣倉庫,裏面堆滿二手衣,讓她想起以前在做服裝設計師時,設計了那麼多衣服,每一年至少就有五、六百款,然後每一款可能有製造幾千件或幾萬件,她當時就想:「到底那些衣服最後會去哪裏?會不會根本就沒有穿就被丟棄了?若是如此,這豈不是很浪費的行為呢?」

於是她開始嘗試去找住家附近一些收集二手衣的地方,然後收購這些二手衣,拿回家試着把它們拆解掉,重新設計,張凱琳說:「第一次嘗試就覺得很有趣,因為每一件衣服做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於是她開始嘗試二手衣再造的設計。

「一般做衣服,都是先設計、接着裁剪布料,然後再縫製,二手衣已是一件成品了,你只能在現有的設計上去做裁剪與變化,所以不僅材料運用不同,設計理念也不一樣。」張凱琳強調,以二手衣再設計,就是要把舊的材料重新變成別人會喜歡的作品,它不能只是拼拼湊湊就好,一定還要有美感。

張凱琳的家姑原本在電子工廠從業員,因工廠遷移被迫辭職,54歲的她還不想退休,卻一直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很無聊。張凱琳說,她在家研究設計二手衣時,家姑會很好奇,還不時問怎麼設計?

張凱琳心想,家姑也許有興趣,何不乾脆嘗試教她呢?從未接觸過服裝業的家姑,剛開始有點擔心自己車縫得太醜,張凱琳不斷鼓勵與教導,家姑越學越有自信,張凱琳說:「我一開始會搜集一些圖片給家姑看,然後告訴她,這是現在流行的包包款式,要不要試試看啊?」

沒想到張凱琳的家姑斷斷續續學了二、三個月後,就開始想自己做一些設計。婆媳倆整天在家改造二手衣,「她很開心呀!自己剪、自己縫製,不會整天在家裏沒有目標」。

外國消費者歡喜購買張凱琳工作室夥伴製作的衣服。

讓人重新愛上舊物

去年張凱琳因為要參加「桃園市社會企業的創業競賽」,成立了「寺日工作室」,「寺日」就是把時間的「時」字翻轉過來,就像她使用別人不要的二手衣,經過拆解、拼接、縫製,最後設計成另一件新的衣服、包包或配件,讓人重新去喜歡、使用它,實踐「循環經濟」的概念,也因此她在比賽中獲得冠軍。

當初張凱琳選擇用二手牛仔褲去改造設計,其實是有原因的。「牛仔褲是一個很耐用的商品,就算整件褲子拆解掉,也比較不會有所耗損」。

成立工作室後,張凱琳就想到,會不會也有跟她家姑一樣的人,生活在這個工作機會少的農村,想繼續工作,卻沒辦法找到謀生機會呢?

張凱琳決定坐言起行,主動去找一些在住家附近的媽媽阿姨們,讓她們來學這個技術。張凱琳優先聘請的是二度就業婦女,她們有些人當初是因為生了孩子辭職,卻苦無機會重回職場;也有人是因為家裏經濟出現困難,所以必須出來工作。張凱琳會先教導她們如何拆解、裁剪一件二手衣布料,接下來教她們製作時下年輕女孩喜歡的Tote Bag或手提包,再慢慢灌輸一些設計的概念。

張凱琳說:「她們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當其中有人開始想到一些有趣的設計後,其他人就會跟着學,這樣就形成良性競爭,大家都會想要如何才能設計得更漂亮。」農村婦女們的創意和熱情,讓二手衣再生的可能性變得更加豐富,着重實用性的設計巧思,更讓張凱琳覺得驚喜連連。

今年1月,張凱琳帶着這些農村媽媽阿姨用二手衣製作的外套、裙子、褲子、包包等,去參加為期三周的「香港牛仔節」,才第一個禮拜,攤位上所有產品都幾乎賣完,其中不少外國人買了包包和衣服,她就會請買方拿着商品跟她合照,再把照片傳給製作那件商品的工作夥伴看,張凱琳說:「她們都覺得很開心,想不到外國人也會買她們的東西。」對這些婆婆媽媽們而言,有人欣賞她們的產品,讓她們很有成就感,原來她們也可以那麼時尚。

「寺日工作室」團隊目前共有十人,年齡從28歲到68歲,當她們逐漸做出口碑後,現在也開始發展出Tailor Made服務。張凱琳說,客人可以把他們的舊衣物寄到工作室來,團隊會將這些重新再設計成客人喜歡的包包、帽子,如果是要重新設計衣服款式,就要麻煩客人親自到工作室來一趟,因為衣服必須要試穿。

除此之外,「寺日工作室」最近也開設了網站,將她們改造過的二手商品放於網上發售,例如零錢包、背包、飲料手提袋、背心等;並會跟非營利組織的NGO合作義賣,或接受企業定單。

開工作室 夥伴變成一家人

張凱琳從來沒有想到自己嫁到台灣後,會和農村的阿姨姐姐們一起做二手衣再造的工作,而這樣的一個創新產業,也讓在農村裏的婦女們,除了下田耕作、照顧小孩之外,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也一同參與時尚的工作。創業雖然很不容易,但漸漸上軌道後,大家還可以因此賺錢養家。「從前她們會催我生小孩,現在她們會帶一些新買的衣服或包包來跟我討論,甚麼款式很好看,該如何穿搭比較好」。

張凱琳的工作室算是台灣很少有、較系統化的去做舊衣循環再造的工作室,她最大的夢想是讓環保跟時尚融合,並鼓勵更多的人投入。「我希望來買我們商品的人,認同它是舊的、二手的東西,但它也可以很時尚,就不會說那個舊衣就放在衣櫃最下面,三年都不拿出來,浪費掉了!」

不只是教曉家姑再造舊衣,婆媳感情好、話題多,許多「媽媽阿姨姊姊妹妹」現在都是張凱琳的好工作夥伴,連住家附近的鄰居也常把舊衣拿來工作室改製,作為香港人的張凱琳說:「一開始只有我一個人在做,開了工作室後,加入的人多了,反而接觸了很多,大家越來越熟識,咦!好像就真的變成一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