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對聲音特別敏感、難以忍受噪音,可能是患上焦慮症的警號。精神科醫生表示,有焦慮情緒的人,對外界聲音如人群嘈吵聲、鄰居裝修聲、突然巨響等會容易感不安、煩躁,甚至會勾起過去不愉快的創傷經歷,建議要正視及處理情緒問題,例如對聲音作出聯想、使用隔音器、靜觀均可幫助急救負面情緒。
記者:梁麗兒
焦慮症患者對聲音或噪音特別難以忍耐?精神科專科醫生鄭志樂表示,對於一些高頻率、有節奏的聲音,例如裝修、鑽牆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令焦慮症患者或有焦慮情緒的人,出現危機感、有災難化思想,「佢哋通常缺乏安全感,容易被四周環境嘅聲音吸引,當聽到噪音或巨響,就會諗啲嘢自己嚇自己,出現不安、焦慮情緒。」當事人可能會變得煩躁或發脾氣,對人破口大罵,又或逃離現場。另外,某些聲音也可能會勾起焦慮人士過去的不快經歷,例如曾遇上交通意外、受暴力虐待或曾造成心理創傷的事件,引致負面情緒湧現。
易勾起創傷經歷
鄭指,曾有一名30多歲女士因失眠困擾多年而求醫,她日常在人多地方聽到途人的喘氣聲會感不安及頭暈,曾在酒樓聽到嘈雜聲而害怕得急急離開,連狗吠聲也感到驚慌。原來這些表現與其早年傷心的經歷有關,女病人自幼在單親家庭長大,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母親幾年前因癌症病逝,當時其母親的喘氣聲及臨終前親友在病房內的嘈雜聲,令她無法忘懷。同年女病人的愛犬因肺病死亡,故她對喘氣及人群的嘈雜聲音特別敏感。數年後女病人因婆媳問題要棄養另一愛犬,令情緒轉差,求醫時確診焦慮症及抑鬱症。
另有年輕女士為自由工作者,多數在家工作,曾多次投訴樓上鄰居發出怪聲,類似抓地的聲音,每當聽到這些聲音都會變煩躁,並有心跳快、心慌慌的情況,其後出現失眠。病人曾懷疑自己患上心臟病,但經詳細檢查後無發現異常,之後被轉介精神科跟進。病人自小家教嚴厲,缺乏愛護,兒時曾被動物「嚇親」,很怕貓狗,她一直認為樓上的怪聲來自寵物抓地,但從未證實。臨床診斷為焦慮症及人格障礙,其思想傾向完美主義、非黑即白,平日也很易與人爭吵。
鄭稱,焦慮症病人遇到自己抗拒的聲音,有機會觸發驚恐症發作,要預防情緒失控,建議當刻可手持冰凍物件如冰塊,或放在額頭上作冷靜。跑樓梯或做「踎低起身」的動作,「用晒啲energy」都可以。
患者亦要避開敏感的聲音或在室內使用電子隔音器,亦可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收聽電子書,甚至靜觀,都可提升個人專注力,減少受聲音影響。鄭亦建議可進行聲音聯想法,告訴自己這些噪音不會帶來傷害,然後想像為其他東西如卡通人物、科幻片主角發出的聲音,將事件正面化。他提醒市民若對聲音特別敏感,同時有以下症狀,包括持續失眠並影響生活如翌日返工無精神、容易焦慮、變得暴躁、呼吸困難、頭暈、心慌慌、腹瀉或便秘等,都可能是患上焦慮症,應盡快求醫。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