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小朋友精力充沛,適量運動有助「放電」,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長遠亦可增加身體敏捷度,提升運動表現。近年流行親子跑,田徑教練指出,兒童未必適合長時間進行重複性訓練,運動時宜加入競爭元素,提升興趣,遇上「扭計」時亦應多加鼓勵。骨科醫生則指港孩普遍運動量較少,比賽前應多做熱身,並穿着合適運動鞋,減低跌倒受傷風險。
記者:王春怡
田徑教練潘誌豪指出,小朋友天性愛跑愛跳,但要他們專心訓練,難度卻非常高。近年流行親子跑,不少家長在臨近比賽前才「臨急抱佛腳」捉小孩練跑,他認為並非必須,「訓練心肺耐力三星期已經發展到,小朋友較難掌握係節奏,因為一亂佢哋就會覺得好辛苦,唔想跑而停低」。
潘指,比起像成人般訓練那樣鬥「長氣」,認為家長更應訓練小朋友身體的小肌肉和平衡力,成為將來運動表現的基礎,「小肌肉例如小腿越靈活,佢控制速度變化能力就越好,將來打籃球、足球要做變向動作,都會做得較好。」
「敏捷梯」提升移動力
他又指留意到部份小學生體育課時動作較遲鈍,建議家長可以「敏捷梯」等工具,配合明確、有趣的指令訓練小朋友腳部快速移動,避免有「死腳」出現,「好多頂尖運動員小腿肌肉好纖幼,佢哋移動能力強,唔會畀單腳承受過份重量」。
與所有學習一樣,要令肌肉記住某種動作,需經過長時間訓練作鞏固,潘稱,對小朋友專注力考驗高,「一個動作可能要做6,000次先實在,我試過單教一個動作就用咗一個鐘」,故他建議在跑步比賽前,家長可訓練小朋友跑直線,及嘗試跑完一次比賽要求的距離,若小朋友不能一次過完成,仍可透過「儲里數」斬件方式分數次完成,在正式比賽前預留兩日至三日,讓肌肉有時間恢復。
潘指根據過往經驗,親子跑步比賽容易出意外的可能是家長,「小朋友落街跑兩個鐘無事,家長可能20分鐘已經攰到跪低」,他提醒家長比賽時要跟隨小孩的跑速,中途若遇上小朋友「扭計」不願動,應多加鼓勵,增加其自信心。
骨科專科醫生廖敬樂表示,本港小朋友運動量普遍不多,參加相關比賽前應多加熱身,穿着大小、軟硬適中的運動鞋,避免跌倒。他又指10多歲的男生容易出現肌肉力量大,而骨骼未發展成熟的情況,較容易「扯斷骨」或扭傷,建議參與任何運動時盡力而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