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欺凌問題 - 陶傑

開學欺凌問題 - 陶傑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聲稱,絕不容忍所謂的校園欺凌。

財政司司長管財政,若真要討論欺凌,在經濟範圍,陳司長可以多談談不容地產霸權如何結構性地欺凌小租戶。教育事宜與財政司職權範圍不沾邊,不知道陳司長是否覺得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很無能,要為他搶答。

即使學校裏有欺凌,教育局局長也不必搶Sound-bite,首先是學校校長的職權。若欺凌出現暴力,有幼小學生被高大一點的同學打傷,校長也可以關起門來,召來雙方家長主持私了,不必報警讓重案組帶七八個軍裝便裝警員進學校調查。

在小孩成長的環境,校園有兩大欺凌文化,一種是「結構性欺凌」:如納粹時代的德國,政府、教育部、學校校長教師一條龍,鼓勵或默許德國的小孩對班上的猶太同學拳打腳踢,然後教師加入;或中國大陸將五類子女列為可以被任意欺凌的仇恨目標。

另一種是「達爾文式欺凌」,小孩在青春期,一股弱肉強食的動物本能,若有任何校園暴力,校長知道了一定要懲處。

還有就是最新的所謂網絡欺凌。小孩在網上遭到同學群組辱罵,覺得很受傷。這種新型的欺凌需要教育專家研究,全球未有公論。但香港一個周姓男歌星,只在面書說了一聲「香港加油」,他沒有說香港那些人加油,警察也是香港的一部份,他可以在鼓勵警察和林鄭加油。該歌星即被大陸網絡定性港獨。

這就是一種非常強大的政治和經濟欺凌,歌星藝人,都有在香港納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香港特區駐京辦主任、口口聲聲要加強「內交」的林鄭,卻沒有吱聲?為什麼沒有,因為這是政治。

既然是政治,香港教育條例沒有禁止中小學玩一點點校園政治。反而准許成立學生會,就是鼓勵中小學生及早學會一點政治智慧。

若欺凌在權力分佈強弱懸殊、社會喪失公義之間而出現巨額政治逆差,香港開學,若中小學出現針對特區政府某些行業的子女某些杯葛,例如不願跟你做朋友、將你剔退出群組、下午三五成群卻不願意跟這個某某一起放學,屬於每一個學生的自由意志,在技術上,不成為所謂的欺凌,因為成人的社交辦公室世界,時會被一批同事無故疏遠,小孩越早適應,越擺脫玻璃心。

若查出這位小同學的父親屬於某行業界別,同學可以一口咬定:一切只是巧合。即使教師勸喻,涉嫌所謂欺凌的同學群組,可以學着特區政府的腔調:我們的社交組織生活,一切符合基本法和香港法例,當然或存在改善空間,我們以後會以謙卑的態度對待這位聲稱被欺凌的小朋友。

可以檢討,道歉,同時作風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