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現時用作解剖海豚的解剖室俗稱「劏房」,早於1977年海洋公園落成時使用,當時用於解剖公園內死亡動物,《蘋果》上周直擊解剖白海豚,發現「劏房」設施陳舊,環境狹窄,冷氣亦不夠凍。至於明日揭幕、附設新解剖室的「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設有電腦掃描室及4個實驗室,可以一條龍式進行電腦掃描、解剖及各項實驗。
現有的解剖室由貨櫃改建,要進入解剖室先要經過一條狹窄通道,通道一邊是儲物櫃,另一邊是玻璃密封解剖室,研究人員若要把數百磅重成年白海豚屍體從外搬入,倍見寸步難行。
可供巿民參觀
新的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由匯豐150周年慈善計劃資助,是亞洲首間專責處理海洋動物擱淺個案的綜合研究及教育中心,新解剖室面積較現有的大10倍,另設教育中心,可供市民團體參觀。
過去3年,本港發生108宗鯨豚擱淺死亡事故,當中80條是江豚,其餘是中華白海豚,更不乏幼豚BB。漁護署8月初公佈只餘32條白海豚在香港水域出沒,是199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海豚保育學會發言人麥希汶指,除海洋垃圾,大嶼山的機場三跑工程亦對海豚構成致命威脅。她擔心,近年幼豚死亡數字增加,海豚無法衍生下一代,最終在香港絕迹。
■記者謝頌昕、麥超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