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煲劇】《破案神探》科學直覺之間連環殺手的MIND

【文火煲劇】《破案神探》科學直覺之間
連環殺手的MIND

《破案神探》(Mindhunter)第二季故事承接上季,探員荷頓與坦區因訪問多名重犯而顛覆傳統,一方面備受爭議,同時獲取上頭信任投放資源繼續向重犯訪問,還原兇案真相。不過今季更側重於兩位探員在聯邦調查局裏遇上的政治問題、周遭生活如何影響自身工作的心理影響,然而兇案因為戰後一代頻繁而加重負擔,在科學與直覺之間的調查裏糾纏。

撰文:龍華琛

大衞芬查(David Fincher)監製及執導的懸疑偵探劇《破案神探》,劇裏所採用全是上世紀末美國著名的連環殺人案,基本上在過去的影視作品中都有所涉及,此劇的優勝之處在於不用任何殘酷血腥畫面,只靠主角與犯人的訪談去感受兇案現場。除了選角上維肖維妙,起用不顯眼的演員,重點在於訪談之間的節奏,觀眾幾乎可以從節奏中,感受兇手在現場如何殺人。

這次由Anna Torv扮演的Wendy主導採訪連環殺手Elmer Wayne Henley Jr.,建立犯罪側寫。

Michael Filipowich扮演的William Junior Pierce被指在60至64年間短時間內在喬治亞州和南卡羅萊納州殺害了九個人,不過最讓他臭名遠播是姦殺了南卡羅萊納州參議員的13歲女兒。

政治種族區別

主軸線是阿特蘭大連環殺童案,主角着手調查時只有幾名兒童失蹤,而當年仍未興起「連環殺人犯」這個詞語,加上案中死者全是黑人兒童,揭露美國政治上種族區別、為選票而隱瞞案情、資源不足甚至調查方式未有DNA,令調查出現重重阻力,令到這宗連環殺童案犧牲了28條人命。

BTK仍舊震撼

雖然今季訪談的內容不及上季震撼,但主角間的心理描寫更為仔細,在家庭感情、權力地位與調查案件環環緊扣,即使所有案件早已在歷史上破案,但在幾位主角面對不同自身處境及壓力時,再面對案件討論,令到調查上更立體,也是此劇與其他警匪劇與別不同之處。由上季已鋪排、自稱BTK(Bind、Tortune、Kill)綁、虐、殺的連環殺手,間斷地出現的幾十秒畫面,已叫人期待下一季重臨。

國家:美國
種類:懸疑、劇情
劇情簡介:根據FBI首位犯罪心理側寫員的自傳改編,70年代以行為科學創立向連環殺人犯進行一連串的訪問,以圖查出心理動機,並為他們寫出側寫報告,了解犯罪心理。兩位FBI探員荷頓與坦區採訪多名惡名昭彰的連環殺人犯後,聲名大噪,更接手調查美國阿特蘭大兒童連環兇殺案,總共28名受害者。

【戰後心理陰影】

長煲美劇會發現「真人真事」的連環殺人犯警察故事特別多,《破案神探》便帶出在上世紀,戰後嬰兒成長的一代,經濟起飛的同時,因為不少戰後心理不平衡出現家暴,為家中孩童蒙上陰影,成為「連環殺人犯」。

側寫魔道

連環殺手既有一定的模式,《破案神探》裏所運用的側寫,讓警察了解犯人成魔之路。一般而言,大眾對於「連環殺人犯」冠以變態、魔鬼的稱號,他們未被捕前與常人無異,過着「正常」生活。例如著名的BTK綁虐殺狂徒,被捕時59歲,與太太同住,育有兩名兒女,但在過往30年卻殺了至少10人,被捕後更揭露自小出現性偏執及殘害動物的先例,為殺人演練,只是一直無人發現,甚至瞞過枕邊人。

Sonny Valicenti扮演的BTK連環殺手,劇中展示出他的雙面性格。

殺人搖籃

上世紀美國由二戰到越戰後,大量男性從軍後回國,世界卻截然不同,挫敗感無處釋放,有人拋妻棄子也有人用家暴解決,當時社會為重新發展,寧可歸咎貧窮轉而打造經濟,淡化這類家庭現象,無辜的孩子成為日後的殺人狂徒,或者如《破》劇裏的阿特蘭大連環殺童案死去的貧窮男人小孩,警方也曾嘗試以毒品、貧窮作為藉口,拒絕認真調查,說穿了政策不當才是連環殺人犯的搖籃。

道德壓抑

當年不少連環殺人犯為了證明自己「異於常人」,不惜挑戰警方,去信傳媒證明自己能力遠超警方的存在感,例如劇中講述的「曼森家族」,主謀未殺一人,卻煽動他人上演大屠殺,而主謀未成魔前在社會的定義上是位失敗者,連環殺人犯的導火線往往是不被社會接納或傳統道德而長久壓抑而成。正如戲中一句對白,「每人腦裏一定曾經想過殺人」,當有人衝破枷鎖無視常規,就成為了美劇常用題材,窺探極度重犯的心理。

轟動全美的曼森家族案,最受人矚目的就是曼森從未親自動手、卻能教唆其追隨者痛下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