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星期內看了幾齣舞台劇,看了蔡卓妍與卓韻芝主演,本地原創的《情敵勸退師》;潘燦良與蘇玉華主演,台灣賴聲川老師十多年前的經典,香港首度重演的《如夢之夢》;還有吳鎮宇與王菀之主演,改編自百老匯的《First Date》。三齣都是各有特色,各有風格,甚至表演形式都完全不同的作品。
近年的媒體世界不停的改變,由傳統的電影、免費電視,到後來的收費電視、影碟,再到互聯網、手機影片、On Demand自選電視、網絡短片……,表演形式不停地轉,我都不停在研究着不同媒體的特性,然而最後我發現最吸引而又最長青的表演,就是現場演出。無論影片的形式再轉,再方便,演唱會與舞台的現場演出,還是最吸引,最能夠讓人全身投入;引申下去,亦是最願意消費的一種表演方式。
演唱會的門票由三百多起錶,一直到八百元以至幾千元,視乎表演者的吸引力;然而舉行過後推出的現場影碟,明明可以讓你看得更清清楚楚,甚至保存一世,但一隻賣到三百多元已經算很貴了。原來,當下的現場感對很多人來說,絕對是無價的。
然而演唱會這種形式可以轉換到舞台劇上嗎?這又有點困難,最主要是場地問題。紅館的座位約一萬一千多人,由於表演的形式是「演唱」的關係,不少觀眾都不介意坐得遠一點,三百多元進來「聽歌」;然而舞台劇要「看」到演技,就算看不到細微的面部表情,至少都要看到肢體形態的演出,若然在紅館坐到山頂的話,就難以感受得到了,你看歷年來在紅館舉行過的舞台劇、音樂劇大多損手收場你就明了;那麼,舞台劇要到哪裏做?香港最多大型舞台劇演出的地方,就是演藝學院歌劇院,那裏座位就是一千一百左右,紅館的十分一。
就算一場舞台劇的成本只有一場紅館的三分一,但收入卻是十分一,你就明為甚麼大家都說舞台劇「搵食艱難」了。
舞台劇真的沒可能賺大錢嗎?當然不是,除非我們能做到百老匯的形式。去年筆者到紐約旅行,走到百老匯朝聖,那兩三條街全都是一間又一間劇院,每間裏面都只有幾百座位左右,但每一間都獨一無二地演着同一個劇目,每天幾場,不停的演,演足幾年。經典如《歌聲魅影》,商業如迪士尼的《阿拉丁》、《獅子王》、《魔雪奇緣》,再到電視劇改編的《老友記》(Friends)等,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舉世知名,全天候有show的百老匯。
香港有一天可以做到這個成績嗎?
不知道,但期待中。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