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n & DeLuca的死 - 蔡瀾

Dean & DeLuca的死 - 蔡瀾

在七十年代去美國,不,應該正確一點地說去紐約,因為紐約不是美國,紐約有學問有個性,紐約是紐約,是一生難忘的事。

整個都會活着,每個晚上跳的士高,有些人戴着一個花花綠綠的大帽子在街上走,也不會被當為瘋子。紐約充滿生命,紐約是全世界人最嚮往的地方。

去完中央公園,走到Tiffany櫥窗前學夏萍吃個早餐,再逛現代美術館後,肚子又餓了,即刻想到的就是Dean & DeLuca了。

到底是什麼商店?至今還有很多人不熟悉,以為這是一家雜貨店罷了,但對熱愛生命的人來說,是一個食物藝術宮殿,非來朝拜不可。

當年傳紐約蘇豪區是藝術家聚集之地,其中有三個鄰居,時常在一起試朱兒童Julia Child的菜譜,苦於書中的食材難求。

年輕的Joel Dean在一家出版社工作,Giorgio DeLuca是個教師,而Jack Ceglic是個藝術家。

後來DeLuca開了一家芝士店,而Dean和Ceglic想開廚具店,但沒做成,最後三個人決定集合他們的存款和智慧,開了Dean & DeLuca,為什麼沒把Ceglic的姓也加上去?他為人豁達,笑着說:「加了店名就太長了,而且,客人有什麼問題找上門,也不會把我扯進去。」

店的設計Ceglic負責,他的簡約又永恆的印象影響到後人,像無印良品就是他的徒子徒孫。

賣的都是精選的東西,從食物到廚具到飲食圖書,無一不是特別的,當年沒有人認識的意大利陳醋,也由他們引進,別說是龐馬山芝士了。魚子醬和黑白松露菌老遠空運而來,整間店像食物的博物館。

這一下子可火爆了,所有熱愛食物的人都跑來,畫家、雕塑家、歌星明星演員,各路英雄不到這家店不是時髦人物。

東岸有了,西岸的葡萄酒產區也開了一分店,生意滔滔,是食物界的名牌中的名牌。這種經營方式影響到後來的Eataly和其他高級超市,像香港的City'super,都要向這老祖宗學習。

後來,美國的食神James Beard的助手Felipe Rojas-Lombardi加入,更是如虎添翼,他生產的各種套餐可以在店裏買到,拿回家一叮就是米芝蓮的佳餚。

這三位創始人一塊到世界各地旅行,引進了更多的罕見食材,又鼓勵各位農民種植美國人沒聽過的蔬菜,都是有機的。

在一九九○年,著名的油漆公司W.R.Grace投資了三百萬美金,隨後也有多名生意人注資,都像着了魔一樣,買到這家店的股份,名片上能印上一個頭銜,就由土豪變成藝術鑑賞家。

生意越做越大,數十年的合作,三人關係特別好,也得過美食界最大的終身獎,大家一坐下來就是談吃東西,又不斷地批評其他人的菜,八卦一番,快樂得很。

其實Ceglic和Dean是伴侶,兩人同居了四十六年,而DeLuca從他的姓一看就知是意大利後裔,愛出風頭,語不驚人死不休,和Dean的溫文爾雅個性完全不同,但兩人混在一起就取得平衡。

店裏賣的東西貴嗎?這問題的答案是不貴不賣,總得比一般超市或雜貨店貴出許多,但顧客們也寧願放棄廉價食物的量,而來這裏追求食物的質。每年的聖誕節,如果收到這家店的果籃,那簡直是最大的喜悅。

食物的殿堂,除了Dean & DeLuca之外就沒有更好的嗎?

當然法國巴黎還有Fauchon,早在一八八六年就開業,德國柏林的KaDeWe經過戰火也屹立不倒,英國倫敦有Harrods百貨公司內的食品部,可惜它們都是以本地貨居多,總看不起其他國家的食品。還有,說什麼也沒有Dean & DeLuca那種近代美術館的氣氛。

Ceglic早就為了專研他的人像繪畫而不玩了,Dean在二○○四年七十三歲時去世,DeLuca意興闌珊,雖然還保持着自己的股份,也不想玩下去。公司的其他股東都有別的生意,最後給泰國PACE Development Techakraisri家族買了去,什麼來頭呢?原來是泰國最大的地產商之一,曼谷最高的大廈也是他們的。

這麼一來失去了原創者的靈魂,租金又拼命地脹,你說香港的貴租是厲害的,那你到紐約試試,猶太人想出來的方法絕不差過香港人。蘇豪由一個藝術家聚集地變成高尚的住宅區,連自己是地產商的泰國老闆都感壓力。

家族又在東南亞各地發展,要是每一家都像紐約的食物店那還有話說,開的都是二流星巴克,澳門也有一家,香港機場也有,但沒有生意。

分店一家家倒閉,連紐約的旗艦架子上也是空空,吊着鹽水等着關門。

唉,俱往矣,很替沒到過的人可惜,所以說旅行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