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中五生:17歲之夏 結伴抗爭路

三個中五生:17歲之夏 結伴抗爭路

【罷課在即】
【本報訊】漫長的香港反送中抗爭,人稱「自由之夏」,也是年輕示威者如Jim、Sam和阿Yan在中學的一個暑假。三人就讀同一間學校,才17歲,準備升中六考文憑試。戴了面巾的他們以「中排」形容自己位置,搬鐵馬、派物資,Sam有學過急救,便隨身捬帶生理鹽水為路人洗眼。回想6月初運動爆發之時,正正是考試季節,但他們無法專注溫習:「呢一次抗爭你miss咗,就冇辦法參與。」
記者:鄭祉愉

在6.12當日,三人一起在添馬公園野餐,零裝備,見證催淚彈射落添馬公園的無辜市民。Yan以「戰地」形容當時情況,看到有傷者遭催淚彈灼傷倒下,樣子痛苦。Jim在制服團體學過急救,沒想到竟然派上用場。第一次社運,就經歷催淚彈,Sam說:「接受唔到,個心好難受,唔明和平集會點解會變咗咁。」

首遇催淚彈被嚇呆

以往的暑假怎過?一提,Sam就苦嘆:「喺屋企hea,行街睇戲乜都好」。今個暑假,三人結伴抗爭,無心玩樂。Yan約朋友的次數少於五次,日常看新聞,連00後的她也以資訊疲勞形容,Sam連去旅行也睇新聞,「停唔到」。Yan滿腦子想着有多少人被拘捕,如何做得更好。她怕被捕,提到有一次撤退途中,有催淚彈在腳邊爆開,她呆愣,另一名示威者卻快快手用碟熄滅煙霧,Yan心想:「點解我好似好廢咁」。

兩周前,Yan一聽到罷課消息,就致電學生會主席。學生會成員Jim形容校方「反應好慢」,多次開會,最終僅能確定會在首三天罷課,並安排每天有不同主題的公民教育課,至於每周罷一天說「未必得」。談判過程中,Jim指校長一直批評他們「唔夠中立,處理得唔好」,Yan亦形容校長為「藍絲扮中立」,但並不了解事件。

Jim進一步解釋罷課原因:「社會距離中學生非常近,中五中六好快投身社會,讀書工作,不能因為是中學生就隔絕社會,只吸收硬知識。」

面對父母對示威者暴力行為的疑問,Sam循循解釋為「自衞,拖得一秒就一秒」。Jim的母親常常傳「藍絲資訊」給他,他則以退出家庭群組抗議。Sam有一個六歲的妹妹,「完全想像唔到佢第二時面對點樣嘅社會,想保護佢嘅將來」。

一場運動,顛覆了這群青年男女對政府和警察的印象。Yan小時候曾打算投考警察除暴安良,但如今已放棄,「警察應該係保護市民,但點解我上場,係驚警察打我呢?」8月初在尖沙嘴,三人差點被包抄圍捕,先後躲進教堂,和一間食肆小店,小店內的人呼喚他們,拉閘保護他們更衣。

「罷課最多記缺點」

三人都不怕罷課後遭秋後算賬或被懲罰,Yan笑言「最多記我缺點」。三個00後生於斯長於斯,沒有BNO。Sam的父母曾提議送他到外國讀書,他拒絕了,因為「香港仲係我嘅屋企」。

Jim認為香港只能「攬炒,一齊從頭再來」。Yan有想過移民,但有很長一段日子不會離開:「香港變成幾壞,都要留喺度重建,唔係被破壞完,就要走咗去。」即使開學,Sam也會再上街,就算課業繁忙也會「夾硬嚟」。Yan也誓言會繼續抗爭,若林鄭想拖延,她願意奉陪,「我唔覺得我嘅損失會多過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