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少男情懷總是Sex?因為是青春期的自然反應。難怪《曳曳同學會》那位12歲少男Max,一日到黑都只想參加咀咀派對咀佢個女神Brixlee,偏偏自己從未咀過,惟有聯同兩個自細玩大的朋友Lucas和Thor,苦尋途徑觀摩學習。12歲,一個尷尬年齡,心思思有件事,但又未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性」,以致上網睇四仔偷師時會睇到喊驚——當「性」的過程被蒸餾過濾後,就只剩下「kiss」這一環,這班曳曳同學,其實曳極有個譜(他們甚至不了解Mary的真正功用)。
撰文:月巴氏
《曳曳同學會》香港上映日期:9月5日
電影《曳曳同學會》承接美國那一類懷春少男倍思sex的校園comedy,分別在將主角年齡大幅下調,讓一群點睇都仲係細路的少年,大開性的玩笑。上溯這類青春校園sex comedy,最重要一齣應該是《美國處男》(American Pie, 1999)。四個處男,訂立盟約,誓要在prom night破處,但破處的前提:必先有一個對手(而不是自己對手),於是在諗計破處的同時,其實也是一次媾女的歷程。電影擺明以「性」作切入點,但結論不止於「性」,更是四個男生藉着破處從而認識自我的過程:原來真正在追求的,不單是最後那一下生理快感(以及透過快感所換來的身份突破與認同),而是怎樣才能達到那一下快感。經此一役,真的成長了。
戰勝大人宰制
成長是一個概括形容,包含了太多,偏偏我們自細就被大人硬塞各種成長配套,誤以為這些配套都是不得不奉行服從的。《四仔旅行團》(Road Trip, 2000),四個大學生為了搶回一餅拍下偷歡過程的錄影帶,展開一場公路之旅,旅程中各有得着:主角明白到自己珍重的青梅竹馬戀情純屬幻象:珍重的只是那種青梅竹馬的美麗感覺,而不是戀情本身;更大轉變來自一個活於父權下的弱勢角色,決定逆權,他不要成為父權下沒靈魂沒自我的人。
《美國處男》和《四仔旅行團》的「性」,都是成長中的必須要素(當然也是重要的市場元素),《鄰家女優》(The Girl Next Door, 2004)則把「性」轉化成一種與大人角力的工具。高材生主角有理想有抱負,直至發現隔籬屋搬來了一個靚女,初則相識繼而拍拖,點知熱愛拍短片的同學話佢知:你女友原來是porn star(高材生只關心時事校政,無暇觀看porn movie)!高材生惘然若失,不知怎handle,甚至誤墮一場成人電影業界權力遊戲,以致必須拍一齣以校園作背景的porn movie還債……最後的發展你可以話離譜,卻又帶出了明確一點:年輕人是可以戰勝大人的宰制。在porn star女友和老友等年輕人幫拖下,拍了一齣寓性教育於打真軍的成人電影,有口皆碑,甚至說服了教育界人士,令這班最標榜道德的「古人」醒覺:自己過去那種老土性教育模式已不合時宜。
時代的確一直向前走,渴望破處的也可以不再局限於男仔,女仔都一樣得——《反啪啪同盟》(Blockers, 2018)算是女仔版《美國處男》,並把視點兼放在三個女仔的家長身上,同心協力誓保乖女隻豬。
挑戰性別霸權
電影在挑戰一種潛伏的性別霸權:男仔想破處?天經地義;女仔想破處?有失禮儀。而更進步的一點是:其中一名女角明明是Les,卻因傳統的性別思維所累,誤以為自己渴望(經由異性)破處;到最後,她選擇come out。這原來是一場女性的性自主宣言。
剝開校園sex comedy嬉笑胡鬧的表皮,要說的其實是蘇格拉底最強調的那一句:「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