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總思索着理想的老來生活應是怎樣的?有不少現成的例子可做參考,這些單獨的例子卻不一定人人都能效法,人各有命嘛;而且都是無法複製的命運。
有些人的晚境是兒孫三代同堂其樂融融,有些人與老伴相依為命出雙入對,有些則從早到晚都安排好了節目,清晨早茶、午敘、下午茶、養生課、健康舞、晚飯後還有餘興,此外,還久不久組團到處出遊,東南亞、國內外,郵輪遠航,節目排得滿滿的,和餘生賽跑,尚且意猶未盡,樂此不疲;但這樣的條件除了有錢更要有閒,首先還得老骨頭頂得住吃得消;每個人對晚境的安排真是各有前因莫羨人,其實也用不着非要安排得滿滿的,能順其自然就好,至於我,倒也並不真羨慕那種充實到滿洩一天也不得閒下來的節目。但一個人若到了退休後什麼也不起勁,什麼也興趣缺缺,別人邀約一於Say no也不是正常現象,久而久之,恐怕會變成了自閉症或憂鬱症。明明身體可以應付的各種走動,明明財力可以應付的各種娛樂節目卻是仍堅守着不肯去參與去花費,那也未免是太自苦了,太想不開了。
當年梁實秋所說的人老了最明顯的表現是不計大錢計小錢,有些老人孤寒到比精打細算還要摳門,現實生活中更有不少的老人是守財奴、是孤寒種,一毛不拔,想想看,日復一日的過着那種只取而不予的人生又何樂之有,等於自築城牆去孤立自己。
看來每個人的晚景都有不同的風景,各有前因莫羨人,若是對現況滿意的長者更別無他求只是想安安心心的老去,這也何嘗不是自得其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