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8.31落閘催生激進抗爭

學者:8.31落閘催生激進抗爭

【本報訊】五年前人大常委會頒佈「8.31決定」,對特首普選落閘,封殺泛民參選機會,包括規定特首提名委員會照舊由1,200人、四大界別組成;候選人須獲半數以上提委會委員支持;特首候選人只有兩至三名。成功預言8.31決定將令社運走向更激進的政治學者認為,在反送中運動中,市民更接受勇武抗爭,尋求與政權鬥爭的出路。

8.31決定頒佈後,曾以「路走到這裏分手:民主回歸派的落幕」為題撰文的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為8.31人大決定下了這個註腳:「這也是民主回歸派落幕的時候,由新一代,或許更激烈、更強硬、更對抗的社運所取代。」

人大常委五年前對特首普選落閘,當年8.31集會隨即宣佈進入公民抗爭時代。

「社會更同情勇武派」

預言成真,蔡回顧8.31決定,認為民主回歸派從那時已死,溫和之路走不下去:「以往溫和民主派嘅表表者,其實就係(被判囚的中大學者、佔中發起人)陳健民,結果最後走上佔中之路,所以嗰次就係代表溫和民主派嘅路線一個結束,從此走上抗爭道路。」抗爭道路也在當時被擴闊,佔領運動拓展新視野:「堵路、衝擊,呢啲都係從佔領運動開始,呢個係個轉變。」蔡直言當初沒8.31決定,近幾年的香港歷史、爭取民主的路向會有所不同。

五年過後,市民對勇武的接受程度變高,蔡認為源於對政權失去耐性:「試過『和理非』、試過走入中聯辦,耐性耗盡,所以佢哋要試其他方法……從幾個民調都見到,學生點解勇武?原因係主流社會係同情……前排喺新城市廣場,抗爭者獲夾道鼓掌歡迎,主流社會係同情﹙抗爭﹚,政府想等民意逆轉,但民意一直冇逆轉,而且民意對警方嘅形象越來越差。」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亦指,8.31決定告訴港人,中央當初承諾的雙普選是「流嘢」,因此引發自決、港獨思潮,而反送中運動就是在港人對一國兩制失望、港人不會享有真正自治和民主的前提下爆發,正如五大訴求中,由最初叫林鄭下台改為「立即實施真雙普選」,正反映大家明白制度沒民主,撤換林鄭也解決不了問題。

馬認為8.31決定「昨日的因」,部份造就今日的果,最重要是中央近年進一步破壞香港自治、自由,才令「今個夏天大爆發」,若單是8.31決定,威力未至這麼大,畢竟不少港人可忍受沒民主,卻難以與白色恐怖、自由權利遭剝奪並存。

■記者姚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