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決》是李行導演七零年開拍,七二年上映的經典電影,我在預科年間在大銀幕看過一兩次,近日在YouTube上看了一回低像素版,重溫了一些片段,此時此地,勾起了一些想法。
故事說,由歐威飾演的不肖子裴剛因色慾糾紛,狂躁連殺三人,被關進大牢,等候判刑。傅碧輝飾演的老奶奶自幼溺愛三代單傳孫子,不惜傾家蕩產營救。到確證殺人填命,等待秋後處決,老奶奶心願則要安排唐寶雲飾演的養女蓮兒入牢與裴剛成親,以留香火。後來不肖子逐漸感悟而性格變得馴良,到期時從容就刑,留下母子揮送。
《秋決》是一套經典電影,香港電影金像獎選為華語片百大之一。我看之為電影化的一套話劇,風格獨特,編導演出色,當年影評許之為探討傳統中國人倫理與現世社會價值衝突的藝術作品,並能對傳統倫理觀念諷刺與鞭笞,陳義頗高。近半個世紀之後重看,另一個時空,便只剩感觸。
電影設時空於漢朝,即介於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後220年間,經歷兩個千禧年,我們的司法觀念、環境、文化,至今似乎還沒有甚麼改變。至少在我印象中,及於我父親那代,仍然死守「生不入官門,死不入地獄」觀念,亦即惹不起司法體制。電影中的老奶奶竭力營救孫子,程序一啟動,中間自有說客遊走說項,包括衙門師爺,遠近親戚,都會說自己有人脈、公職關係。衙門師爺會教你在公庭上看眼色見機反應,親戚會聲稱朝裏有高官人脈,到頭來,首飾銀両、田地賣了,家傳之寶也豁出去了,普通人還是脫不了身。
歷代衙門,又稱牙門,下設差役,亦即衙差、警察,做蒐證及逮捕工作,典型的三權合作,警法一家。這種衙門體制,於20世紀初形式上廢除,但衙門式的刑法觀念則仍然殘留不去,且有復辟跡象。驚人的,是我們的警隊,大剌剌的表達了這種復辟意識。
內地來蒐集輿情的人問我們反送中事鬧得那麼大,究竟你們想要甚麼?朋友答也無力,第一,各地的法律文化、環境不同,幾如夏蟲語冰。第二,就算談出點理解與同情,報告層層上繳五六重,未到天庭,中間難免走樣,或已面目全非。那是香港人目下的悲情。
《秋決》還被稱具有探討中國傳統道德倫理的議題,並含有中國特色的人道主義精神。我只看見,這二千多年後,很多人仍把自己釘在狹窄的鄉土、倫理框架上,經常非人性地委屈了一大批人;為了仔呀仔,老奶奶寵溺得裴剛任意妄為、人格障礙、蠻不講理,終因之傾家蕩產,令養女蓮兒犧牲了一生的婚姻幸福。也不想想單為了祖宗祠堂,後繼香燈,生出來的後代,會不會只是另一個狂躁的裴剛;保家衛族,香火丁財,凌駕於人品質素的價值追求,只會世世代代生狂躁、愚魯和鄉愿;並與寬大的世界隔絕,常生仇外。
傳統的所謂儒家倫理,因循苟且、久不更新,經常滋生逆向教育,傳統讀書人難辭其咎;我們幾千年都未想過要普及教育,上世紀初的高等學府還要有勞西人來協助建立,並且毫不領情,至於逆向教育的現象則幾乎層出不窮。這幾十年,我見過文革的傷痕,一代人斷送了讀書、知識和教育的黃金歲月,捱過的,供奉了叢林法則,並且上了位,所以我們看見壞人惡人變老了。下一波要面對的,可能便是一孩政策或少子化環境下,因受寵溺而養成狂躁、任意妄為、蠻不講理、人格障礙的一代。接力的可能還有悉心培養,陣容龐大,鋪天蓋地而來的五毛和小粉紅。
中國人是一個大民族,延綿幾千年,雖然經常捱餓、受壓,天災人禍,也鬥不過鄉愿愚魯如螻蟻的超強生命力,能得過且過,還經常超級穩定,故不畏逆向、不怕退潮。行兩步,退三步,穿越回到大漢王朝,戀戀盛世。
一篇隔了半個世紀的舊水影後談,只是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