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見:互聯網上的醫學資訊是一把雙刃劍 - 潘冬平

肝膽相見:互聯網上的醫學資訊是一把雙刃劍 - 潘冬平

最近在醫科同學的聊天群組中收到一段關於網上搜尋醫學診斷的搞笑短片,一班外國醫生又彈又唱,道出上網搜查各種常見症狀時出現的嚴重疾病診斷,有時會把病人嚇死,片段用了誇張手法,但筆者看了後也會心微笑。在互聯網時代,很多病人或家屬會自行上網搜尋有關疾病及治療的資訊以了解病情,尤其是醫生很多時未必有足夠時間對病人詳細解釋,但是網上資訊也有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

一個月前筆者醫治過一位患膽囊結石的病人,他於一年前已經因為併發急性膽囊炎需要住院,醫生用了很強的抗生素才得以把細菌感染控制下來。他當時拒絕了醫生的建議,沒有進行膽囊切除手術,原因是他的家族有大腸癌病史,而他的女兒在網上搜尋關於膽囊切除術的風險時,發現過往有研究顯示膽囊切除後患上大腸癌的風險會增加。但是他最近又因膽石引起上腹痛求醫,電腦掃描顯示膽壁局部明顯增厚及粘連鄰近大腸,掃描報告懷疑膽囊有癌變的可能性。

在過去30年,的確有些研究顯示膽囊切除後大腸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因為失去了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膽汁裏的膽酸流入腸道後,新陳代謝會有所改變,而膽酸的新陳代謝物有可能增加大腸癌變的機會。但是,也有另一些這方面的研究顯示膽囊切除和大腸癌風險並無關係。近年有兩個這方面的文獻綜合分析報告,其中一個結論是兩者並無關係,另一個則顯示膽囊切除有可能輕微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但增加的風險比率只是20%-30%,而且主要發生於西方國家的病人。總括來說,到目前為止,究竟膽囊切除會否增加大腸癌的風險還是沒有定論。另一方面,膽囊結石是膽囊癌的重要風險因素,很多研究顯示大部份膽囊癌的病人都有膽結石,膽結石所引致的慢性發炎可以誘發膽囊癌。從醫學證據來說,膽石引致膽囊癌相對膽囊切除引起大腸癌的風險是肯定得多,而且風險比率也高很多,大約是五倍。

病人自行在網上搜尋疾病及治療資料是希望可以幫助治療上作出正確決定,但有時會適得其反。首先,網上充斥着很多錯誤的醫學資訊,譬如在膽石治療方面,就有網上資訊聲稱可以服藥令到膽石無痛自然排出而毋須手術,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其次,就算是正規的醫學研究,很多時不同的研究會因為研究群組、研究方法等的差異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一般市民沒有有足夠知識去分辨研究報告的可信性。最後,病者或家人未必懂得搜尋關於治療的全面資訊,正如以上例子,患者的女兒一片孝心上網幫父親搜尋膽囊切除風險的資料,因而擔心膽囊切除後大腸癌的風險,卻忽略了膽石引致膽囊癌的風險更大,更莫說急性膽囊炎有2%-5%的死亡風險。

經過詳細的解釋,上述膽石患者最終同意做手術。術中發現膽囊含膿及嚴重發炎,如果不動手術會有生命危險。幸好病理報告顯示膽囊壁增厚只是發炎所致,並沒有癌變。病人經過手術及抗生素治療後,終於順利康復。

網上的醫學資訊是一把雙刃劍,正確的資訊可幫助病人和家屬了解病情及治療,但絕對不能取代醫生的意見,病人更不應因一些錯誤或不確定的資訊而耽誤了治療。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lcf.org/
潘冬平教授 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