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iteHouse裏的人】
訪問陳祖為,三次見面,每次都筋疲力竭的離開。最後一次,他餓着回家吃飯,翌日訊息溝通,說受訪後完全虛脫,禁不住問我,為何要做這樣長的訪問?
能想像他的痛苦。但誰又能想像我的痛苦?把受訪者一生都咀嚼了,然後小心慢慢把骨吐出來。而且,還要繼續看他一生以外其他人的一生點滴,聯合起來,這個人才有意義才豐厚。
在7.1衝擊立法會事件中,有份進入議事廳並發表宣言的青年梁繼平,原來曾是陳祖為學生,並且在政治哲學自由主義一科拿了A+。訪問稿刊登以後,好些人對他傳來不同回應。連登推文,最引他注意。我忍不住也看了一些回應,本來連日寫稿,已經冇乜知覺,但見一句連登仔的評論,令我不禁笑了出來,跟祖為教授分享。我最喜歡的一句回應是:「好L長,但睇晒。」
陳祖為:佢哋對梁繼平有興趣多啲
未試過跟一位教授寫粗口寫得咁得戚 ,因為,這句時代語言,好有意思。訪問教授的長文,能走進年輕苦短的世界,以他們短短人生肯去看畢幾世代人的路,大家都賺了。我想,駁通世代的想法,應該是有人buy有人看得見。
「佢哋應該對梁繼平有興趣多啲。」這是他的着眼點。那一刻,不知那來的功力,我跟教授認真地說:「其實,這就是交流,你和一個學生,不同時空出現,然後,讓年輕人了解梁繼平以外的人。倒轉,如果只是寫梁繼平,便無法有這效果。你們本來沒有關聯,但在這個時代,成為共同體,這就是大家感動的原因。」教授回應:「很對。」
梁繼平在影片中公開說過:「只有當我們將他人所受的痛苦,視之為自己的痛苦;他人所作的犧牲,視之為自己所作的犧牲,並且將每一場抗爭,都看作是對前人所付出的肯定與追認,真正的共同體才能夠成立。」這是很能打動我的。那些曾經為香港民主自由及前途,真心作過努力及付出的人,也應該感動。
如果祖為教授沒有「想像他人痛苦」的能力,他絕對不會說梁繼平「勇敢、愛香港,為香港孤注一擲」。公道一點,一樣的關心香港,他年輕時候沒有梁繼平如今世代的嚴峻; 同樣地,能作出如此抗爭行為而得到如此多人的同情與支持,我相信,一如李怡與倪匡一代,陳祖為那代人,想也沒想過。
香港的進化,在於不只牢牢守住溫飽及生活利益,而是懂得以民主自由等價值去保護未來的幸福。梁繼平為抗爭行為作了宣言式告白,因為,誰知道日後的歷史定性,會不會是出自一個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的政權?
其實,多年的採訪寫作,我感覺香港人的共同價值是帶着複雜性的,心中致善年輪,是無形的聯繫,時候一到,就會看見一個共同體。我一直相信,有天香港發生巨變,一定有一些本來是利益對立的階層,也會挺身發言。儘管方法未必認同,但李嘉誠、嘉道理算不算也是能想像年輕人愛香港的之痛苦呢?
曾經在吃過催淚彈時以為自己會死的年輕女記者跟我說,見過梁繼平幾次,印象中他為人好低調,斯斯文文,說話思想超有條理。「也好想跟陳祖為講,其實他跟年輕的距離,應該沒有想像中那麼遠,至少他在訪問中,道破不少年輕一代的心聲。」教授說香港已經變成兩個香港,分歧在於接受還是不接受共產黨,她感覺是一矢中的。
從錢穆、余英時、關信基,香港幾代人,包括陳祖為等等,誰沒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時候?這些人都孕育過香港一個知識世界,在文化及政治哲學裏,嘗試尋找寶貴的永恒價值,用不同形式關心着一個世界、社會及人,也一樣思考跟中國共產黨相處的問題。看一個香港,不只看一代人,從來都是過去與現在的交織,才會有悲觀或樂觀的未來。
學術觀點辯析 連登仔視「真勇武」
陳祖為喜歡政治哲學,他說大學時代愛跟人唱反調,同學在社會運動中高呼「守護社會公義」,他總遠遠在心裏冷處理:「我心想,甚麼叫社會公義呢?」今天,就抗爭衝突中的「暴力」,他提出非法與合法、道德與不道德的辯析。本來是學術觀點發言,連登仔卻視教授如此發聲為「真勇武」,並相信和理非這一趟對抗爭者的看法,是有了改變。
「中間有一小段左膠發言,但睇得出佢一心支持年輕一代追求自己想要嘅,感動。」其中一個連登仔如此說。看得出,不需要大台的年輕抗爭者,心理上是如此重視及需要道德及精神上的肯定與支持,他們in full gear走上前線時,也希望後面有人遠遠支持。四十年來為香港前途爭取過的所有人,關鍵時刻可能會有不同想法:前線沒有需要為你擋子彈,你也可能不需要有擋子彈的人,在說不清苦澀與鬱結的時刻,這樣一個共同體,因為能想像他人苦,慢慢繼續前行。
作家:冼麗婷
fb:sinlaiting.j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