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進口貨幣徵收新一輪關稅,中國也不甘示弱,在岸及離岸人民幣步步走低,並向7.2算進發。
表面上,中美貿易戰對股票市場的直接影響並不大,原因是中國上市股票,有高達九成的收入都來自中國本土,然而貿易戰對市場氣氛的打擊卻是無可否認的。
同一時間,近月香港局勢持續動盪,也是投資者沽空的藉口。香港經濟其實不算太差,樓市仍然高企,失業率則處於多年低位,較大多數經濟體都要好,唯獨是消費市道較差,面對時局,大家也沒有心情出外消費吃飯。
說到本港消費,除了受到政治氣氛的短期影響,筆者認為還有兩大更深層次的放緩原因:
第一,是香港人越來越喜歡到海外旅遊消費,在本地花費的本錢自然會減少;第二,網購日益盛行,很多年輕人靠手機或電腦,已可訂購日常生活大部份所需,行街購物的需求變得減少。
中期而言,筆者預計中國政府將推出更多措施來刺激正在放緩的經濟,亦不相信人民幣會進一步大幅走弱,原因很簡單:中國政府一直希望人民幣能夠躋身國際舞台,成為儲備貨幣的一員,若然人民幣大幅貶值,將會削弱環球投資者的信心,不利國際化的進程。
增持內需股
在投資組合的部署上,正如上述所言,中央政府將陸續推出更多寬鬆的財政及貨幣政策,這對內地大型銀行股的前景將會造成一定打擊。
國有銀行除了是上市公司,也擔當着穩定社會的政策任務,在面對經濟下滑時,國有銀行或會被要求以較低廉的融資成本,向一些質素較差的企業提供貸款,一旦如此,銀行的資產質素及股本回報率都會遭到削弱。
因此,筆者近月已減持了內地大型銀行的持倉,並轉倉至一些以零售客戶為主的銀行。而一同獲遭到減持的,還包括一些工業及證券股份。
相反,筆者近月一直在增持內需股份,尤其是消費股和醫療保健板塊,在經濟充滿不明朗因素、股市越趨波動之際,這類股份料可以提供一定的防禦力。近日港股表現疲弱,地產股更是重災區之一,筆者趁機增持了部分跌得太殘的地產股。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
本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