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20項救市措施內需股跑贏大市

中國推20項救市措施
內需股跑贏大市

【本報訊】中美貿易戰風雲色變,加上環球經濟敲起衰退警號,內地經濟下行壓力與日俱增。面對內憂外患,國務院昨日推出20項救市措施,涵蓋汽車、家電、醫藥等行業,實行靠內需撐經濟。惟有專家認為,經濟下行勢頭難以改變,救市只對個別板塊有正面影響。
記者:李芷珊

恒指昨日收報25664點,跌16點;H指報9996點,跌17點;成交927億元。北水繼續撐市,昨日錄得28.63億元淨流入,建行(939)為吸資最多個股,金額達8.26億元。

國務院昨發佈《關於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有關措施旨在提振消費信心。當中,釋放汽車消費潛力是一大重點,政策表明實施汽車限購的地區要按照實際情況,並研究推行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的具體措施,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的購買。

引導出口企業拓內銷

部份汽車股昨偷步炒上,吉利(175)揚2.5%、廣汽(2238)升2.2%。

另外,國務院稱將有措施支持綠色智能產品以舊換新,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回收遭淘汰的舊電子產品,並為更換超高清電視、節能雪櫃、洗衣機等產品的消費者提供折扣。家電股昨造好,海爾電器(1169)升3.2%、TCL電子(1070)升0.9%。

貿易談判未見出路,出口企業一直受拖累。國務院稱將引導出口企業打造自家品牌,拓展內銷市場。此外,該文件亦在增加消費活動多樣化、產業升級等方面提出建議。

昨日不少內需股表現突出,萬洲(288)反彈4.6%,報6.42元,為表現最佳藍籌。蒙牛(2319)揚2.8%,報33.1元,創三年高位。安踏(2020)獲大行上調目標價,股價升5.4%,報64.55元。

時富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姚浩然指出,現時內地對出口不抱期望,變相支持經濟增長就要靠內需及政府開支,而內地會偏向先在消費市場下功夫。惟他認為,救市措施只能穩定消費板塊的信心,但經濟及股市的大環境仍受貿易戰及人民幣貶值困擾。

部份內需股估值不平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亦指,雖然內地有救市措施,但重點是「你有你做,但消費者係咪真係咁願意消費?」他稱,措施的實際效果有多大,政府都未必能控制,始終要看日後數據。

對於應否買入內需股,他就指飲食股、啤酒股等,估值都不算平,普遍達30倍,「PE貴咗,但不代表冇得炒,問題係轉身要夠快」,並指這些股現時重視技術性多於基本因素,「個股嘅RSI(相對強弱指數)去到70、80就無謂追,揀60幾嗰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