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日,九龍東的5G智能燈柱倒下,成了政治危機下一員新的亡魂。其後有人發現,燈柱中有藍牙接收器裝置,引起好大關注。點解大家會擔心?有IT界朋友認為,接收器可能偵測到不少路人的手機和隨身智能裝置。
雖然政府說過,燈柱的藍牙掃描,僅用於測量行車速度,同時亦會使用藍牙提供定位服務,以便向市民和遊客發送資訊。IT界朋友擔心的是,若然再加上人臉辨別以至RFID,燈柱就有足夠條件,可以掌握路人的身份了。
但事實上,喺智能燈柱之前,香港早就有人臉辨識功能搭配不同傳感器,例如藍牙或RFID的應用技術,例如香港部分主題公園、大型購物商場甚至體育活動,好似街頭馬拉松咁,早就用咗好耐。
點解要配搭不同技術?因為想數據更加準確。對於大型商場,使用監控技術,主要是員工管理,因為商場人流多而密集,若系統設計得好,由改善員工調度,到提升顧客體驗都有用,例如透過手機程式,看到不同設施同餐廳的輪候時間。用於大型主題公園,亦係同一道理。
至於大型體育活動,原意係為咗人流管理,以一場數萬名選手馬拉松計,他們在凌晨時份選擇交通工具到現場,賽事完結後如何散去。再者,中途若發生意外,例如有選手倒地,主辦單位就可以快速派人搶救。
原則上科技本是中立的,無論是多年前的BitTorrent開始,到近年的加密貨幣和ICO、人工智能人臉識別也好;科技帶來的究竟是建設還是破壞,視乎由邊個擁有和使用。過去幾年,就從來無人懷疑過私人商場和大型體育活動的監控鏡頭。說到尾,根據香港現時嘅實際情況,反正智能燈柱仍處於早期階段,我認為政府如果有心建構對話平台,最好嘅選擇,就係盡快宣佈智能燈柱已經壽終正寢。
尹思哲
linkedin.com/in/wanszez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