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廖舒衡和何家祈皆表示滿意委員工作,但在記者聽來,半年一次的大會,即使中間有一些電郵文書往來,仍是覺得參與度甚少。及後,記者再訪問「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的獲委任人士、舞蹈運動員吳森雋,他是四個受訪者裏,最「資深」的青年委員,而他在委員會裏的工作繁重、參與度頗高,但這是否表示,這個青年的聲音真是會被政府重視?
吳森雋所參與的青年發展委員會,於2018年4月成立,由政務司司長主持,是行政長官於2017年施政報告為了「與青年同行」所公佈的計劃。而據2018年施政報告,該委員會所聚焦的三個方向為協助青年選擇學業出路、幫助青年發展事業及向上流動、加強與青年人交流渠道。
多數處理批撥款文件
試行計劃於2017年10月推出,吳森雋從1,121個合資格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11個獲委任人士之一。他的工作大概開始了一年,主要負責「聽意見」和「批撥款」,相比廖舒衡和何家祈的相隔8個月才有一次大會,吳森雋的委員工作似乎繁忙許多,而這樣大的工作量是遠超他的預期。
「聽意見」方面,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落區」到中學或社區組織與青年交流,他記憶裏,這一年就有幾十場這樣的活動;而「批撥款」則是因為政府所批出的撥款不少,且申請者眾多,委員經常要開會討論執行細節,光是要處理的文件就已很多,而同時,因為會上常常是在討論是否批撥款等問題,所以絕少有人在開會時談政黨、政治立場或討論政制。他說,如果要出席上述所有會議和活動,一星期最少要為委員會工作一天,但他是常常要離港受訓或比賽的運動員,所以沒有全數出席。
但即使工作繁多,他卻感到委員會的能力非常有限,認為委員會可以觸碰的,都是「冇咁大的議題」,如中學、大學也提供了不少實習、交流的機會,不需要由青年發展委員會再提供資源。但忙於處理這些問題,卻變成「較核心的問題沒有解決」,例如他會在平均一年四次、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有份出席的大會,反映運動員出路及青年向上流動等問題,但無論是他或其他委員提出這些問題也好,說是說了,他卻覺得沒有機會實際處理這些問題,而每次大會完結後,回到他手上的工作,仍是處理實習和交流的批核。
唯一一次討論「核心問題」的恒常大會,是在7月中,張建宗在大會問及一眾青年委員對反送中運動的意見。他記得當日約有六成委員出席,而出席委員所表達的意見和他們的政治或政黨背景相符。他記得局長在大會問他們,到底整個運動的核心問題在哪裏?青年工作為甚麼會造成這樣?當時,他認為局長是想收集多點意見,也表現出友善、謙虛、圓滑的態度,希望大家可以隨便發言。那天,他表達的意見是政府施政脫離了此刻的民意,並表示:「你想知道現在的生態,你看看網上生態,看高登也好、連登也好。」
無渠道悉跟進工作
這場大會前,吳森雋一直認為青年發展委員會只是在收集意見,但他從無渠道知道收集意見後,下一步會如何跟進,同時認為「有少少是我們避開了大佬,只在修補小問題,但小問題修補得再好,大問題也不會解決,也可以說是沒有賦予我們解決大問題的能力,因為我們就算指出了大問題,最終決策權也不在我們這個委員會裏面。」那次大會雖然討論了「核心問題」,他卻清楚明白:「我們只是一個小軍師,這個小軍師說完了,他們聽不聽又是另一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