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內地政府生意 公司董事稱官員有聽意見

有內地政府生意 
公司董事稱官員有聽意見

仍未正式開始委員工作的蕭希婷,對「走進建制發聲」充滿期望,但走進建制後,青年的聲音可有被認真看待?記者分別訪問第一期「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的兩個獲委任人士廖舒衡、何家祈,了解他們的工作。該期計劃於2018年6月推出,於1,511個合資格申請人中,他們成為20個委員之二。

廖舒衡是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委員,訪問時,她不斷鼓勵仍是「青年」的記者參加自薦計劃,因為獲選至今,她滿意這個計劃,覺得自己最低限度是把自己的意見帶入政府。

會議只針對執行細節

獲委任至今,該委員會共開了一次大會,並通知她在今年10月出席第二次大會。她記得2月開的第一次大會,約有50至70人出席,所以每個人的發言時間極少,她只有一次發言機會。當日的出席者,包括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區議員、村民及研究保育的博士等。會議開始前,她收到與會議相關的文件,但到會議正式開始,需要了解的內容以及會議參與者,也遠超她的預期。大會裏,參與者又再劃分成不同小組商討大嶼山的發展,她所屬的組別為「公眾關係及推廣小組」,她的唯一一次發言,是表達對公眾教育的意見。

她認為在發言時,在場官員有聆聽她的意見,整個會議的氣氛也很正面,容許他們表達各種不同意見,而不一定是贊成政府施政,她記得村民說了很多對施政的不滿。不過,當記者問她可有繼續「跟進」她表達的意見,她說自己沒有繼續追問,也沒有空間跟進,她的想法是在第二次大會繼續討論。同時,她表示該大會並不是用來討論「明日大嶼」應不應做,而是基於一定會發展大嶼山這件事,再討論具體的執行細節。

何家祈不關心反送中

據民政事務局網頁資料,廖舒衡「從事市場推廣和音樂創作的工作」,於訪問時,她隱晦提及自己曾在建制外發聲,但意見不獲理會,這令她更想走進建制發聲,「(可以)直接當面跟官員解釋。如果你只是發表意見,好單一,無反覆的討論,是不會理解」。

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廖舒衡為八方集團的董事及大股東,旗下「八方文化」市場推廣公司近年招攬不少內地政府或組織的生意,2017年12月負責廣東省河源市人民政府舉辦「多情東江水,河港一家親」推介會活動、同年中國三位太空人到訪理工大學的活動,以及2016年5月任「首屆香港旗袍愛心演唱」總統籌等,後者之主禮嘉賓包括「中聯辦官員和一些省委政協」,主辦機構為香港廣東婦女聯會及廣東壯族自治區婦女聯合會。

同樣參與第二期自薦計劃的何家祈,獲委任至政府助學金聯合委員會。他現職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研究助理,並為麥基爾大學的博士候選人,研究範疇是絲綢之路與中國的發展。獲委任至今,他也是在2月開了一次大會,並將在10月參與第二次大會。他非常滿意委員工作,覺得是很好的學習與貢獻社會的機會。

雖然暫時只參與了一次大會,但他認為委員會提供了充裕的時間與足夠的渠道予他發表意見,因為他不但有機會詳細參閱相關文件及數據資料,同時,一群青年委員有機會出席不同的政府場合,如扶貧高𥧌會、民政事務局酒會等,他還有一次機會與他口中的「民政局(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先生」見面,對他來說,這是一些向官員和持份者表達個人意見的非正式渠道。他說,當他用寫電郵等傳統方式表達意見時,往往不知道意見是否獲相關人士知悉,而這些見面機會,至少令他確保高官聽見他的聲音。

廖舒衡旗下公司有份舉辦內地政府活動,圖為2017年「多情東江水,河港一家親」推介會。互聯網

何家祈說,自薦做委員是為了服務社會,他自言留心時事,但對政府不會有特定立場,近來反送中運動,他沒有參與,並且不太關注這個議題,反抗情緒爆發,他歸咎青年人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而條例本身「則對絕大部份香港人其實也沒有甚麼實際影響」。訪問當日,中大有醫學院學生的反送中集會,集會地點與受訪地點只隔一條馬路,何家祈表示不知道有集會。

自言每次區議會、立法會選舉都會投票的他,認為即使沒有青年自薦計劃,過往青年人已有從政和發聲的途徑,現在只是有更多機會。而對於選舉主任多次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當中包括不少年輕從政者,他覺得「冇問題」,「是合法、合適」,但記者一再追問下,依然拒絕評論是否合理、公平。

如此關心社會的何家祈委員,發聲後,意見可有獲得採納?他表示:「委員會是諮詢的組織,與學資處(學生資助處)並沒有所謂從屬關係,定期向我們匯報它的工作,是想聽聽我們的意見,會不會說他們有甚麼地方不妥當,或實際運作上、或整個制度有改進的地方,諮詢以外,可能已超出了委員會的權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