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非vs勇武投資策略忌一注獨贏買股 公用股隨時「救命」

和理非vs勇武投資策略
忌一注獨贏買股 公用股隨時「救命」

【數碼金魚缸】筆者在前兩篇文章中建議讀者盡量只買「右派而且身材苗條」的股票,做法是首先找出右派(正預期回報)股票,然後再找出哪些屬於身材苗條(低標準差),用這些股票去建立投資組合並長期持有。有讀者可能會問,為甚麼不直接把所有錢放入最右派的單隻股票,這樣做不是賺最多嗎?我們應該「一注獨贏」買股票嗎?本篇文章希望探討這個問題。

簡單起見,筆者只使用了最高夏普比率的十隻港股(見表)去建立投資組合。為簡化計算過程,筆者只使用簡化版的夏普比率(回報率除以標準差)作為指標。

實驗1:以均等比例買入

筆者使用Python編寫了一個用來計算投資組合的預期回報和標準差的程式Portfolio Risk Analyzer(以下簡稱「PRA程式」),可用於計算多隻比重不一的股票構成投資組合後的回報和標準差分佈。筆者使用PRA程式進行實驗1,在夏普比率最高的十隻港股各自投放10%的資金(下稱「均等組合」)進行分析。PRA程式顯示,均等組合的年化預期回報和標準差分別是21.6%和17.3%,夏普比率是124.7%。

這裏可以看到,均等組合的位置對比於構成均等組合的每隻個別股票也要更靠近「西北方」,均等組合的夏普比率甚至比文字表內排行第一的領展(823)更高。初步結論是如果把個別股票組合成投資組合,得出來的結果往往會比個別股票更為「瘦身偏右」,亦更靠近西北方,風險回報比例往往比起「一注獨贏」策略更佳。

實驗2:勇武與和理非組合

這次筆者也並非在談政治,只是做一下標題黨,用近日社運界熱門詞語「勇武」與「和理非」比喻投資組合的重新平衡(re-balance)策略。心水清的讀者應該理解,永遠以均等比例去建立投資組合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股價每天變動,而且均等比例的投資組合不一定就是最優化的投資組合,因此投資組合需要根據特定標準定期重新平衡。

在實驗2,筆者嘗試為實驗1的均等組合進行優化。首先筆者走勇武的路線(下稱「勇武組合」),做法是增持預期回報率最高的舜宇光學(2382)至55%,把其他的持股減半,整體持倉量不變。實驗結果顯示,勇武組合的預期回報和標準差分別是34.6%和32%,夏普比率是108.1%,勇武策略竟然使夏普比率降低了!

接下來筆者也嘗試走和理非的路線(下稱「和理非組合」),做法是增持標準差最低的中電(002)至55%,把其他的持股減半,整體持倉量不變。實驗結果顯示,和理非組合的預期回報和標準差分別是15.1%和13.1%,夏普比率是115.3%,和理非策略竟然也使夏普比率降低了!

實驗3:建立平衡投資組合

由實驗2的結果得知,勇武組合與和理非組合也不優於均等組合,因此筆者需要重新制定策略,或嘗試建立勇武與和理非並重的投資組合(下稱「平衡組合」)。建立平衡組合時,筆者嘗試增持最高夏普比率的股票領展(823)至55%,同樣地把其他的持股減半,整體持倉不變。PRA程式顯示,平衡組合的預期回報和標準差分別是21.1%和15.2%,夏普比率是139.1%。平衡組合相對於均等組合、勇武組合、和理非組合的夏普比率都要高!優化策略看到初步效果了,成功令平衡組合往西北方位更靠近。

以上幾個簡單實驗,只是優化真實投資組合過程的簡單化演示版本。在實際運作上,想像一下共有6,000多隻美股和2,000多隻港股讓你選擇,每隻股票也可以有各自不同的比重,使優化投資組合的過程千變萬化。以上的實驗證明了一點,投資和社運抗爭都是藝術,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勇武與和理非策略並重而小心地在當中取個平衡點,才能找出最合適你自己的投資組合。

投資作風勇武的筆者曾覺得奇怪,一些回報低、作風保守的公用股,為甚麼有投資者願意買入並持有。原因是它們與大市相關性低,把它們加入投資組合可以很有效的把組合整體風險值拉得很低,變相地投資者可以用較高的槓桿比例去持有投資組合,在承受相同的風險程度下反而放大了回報。最後用一句說話做總結,無論投資或是社運抗爭,「勇武」與「和理非」各有所長,互補不足才能創造最理想的結果。

量子雪球

作者簡介:一個有IT背景的交易員,遇上由財經轉戰編程的IT初哥,大家都信投資的未來要靠科技,人機合一必有所得。

作者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