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遊蹤】
城市生活壓力大,喜歡旅行是因為它可以讓人逃離繁忙的生活節奏。不過,每次回歸現實,回復日常工作的一刻,就覺得自己用盡旅行時存下的力量。要休息,其實內心平靜最重要。在韓國,當地人愛到寺廟體驗,希望在心靈旅行中,找到平靜。
韓國寺廟體驗源於2002年日韓世界盃,當時韓國住宿場地不足,政府希望寺廟將部份的宿位出租,最初寺廟不想答應,怕影響僧人生活,後來最終首肯,讓世界各地,包括韓國的球迷入住,怎料寺廟體驗大受歡迎,僧人亦覺得可讓市民了解他們的生活,漸漸全國各地的寺廟都提供了入住體驗,亦開放給外國人參與,現時全韓國有超過120間寺廟提供住宿體驗。這次記者來到濟州,到訪漢拿山東部山麓的觀音寺,體驗兩日一夜的寺廟住宿。
觀音寺相傳是高麗時代前所建立的寺院,但創建者及創建年代已不可考。觀音寺曾因儒佛宗教問題而消失過一段時期,後來在1900年代重新建立成現時的模樣。這家寺廟環境清幽,位於漢拿山山腰,韓國人愛登山,即使不來寺廟靜修,亦有登山客下山前專程前來參觀。
父帶女兒體驗:讓妻子在家休息
下午約一時到達寺廟後,記者被分配到一間傳統韓式房,內有洗手間、淋浴間。換了泥黃色的修行服,寺廟義工就帶我們在四周參觀,準備坐禪和吃午餐。不同寺廟有不同的修行項目,有不少寺廟連吃飯都有規矩,需要配合八段經文,包括回鉢偈、展鉢偈、十念、奉鉢偈等等,每個步驟皆有次序,所有人的碗須排成一條直線,吃飯不能有聲,四個鉢、餐巾的方向也必須跟足,怎樣用餐巾布綁飯碗也有指定規矩。
這觀音寺的體驗則較為輕鬆,吃飯沒有明確的規矩,素食放在食堂上讓參加者自行領取。簡單的素食,主要是韓式拌菜,如泡菜、豆腐湯等等,雖然寺廟沒有特意提醒我們,但大家早有意識不會剩下食物。原以為體驗過程對過慣緊張生活的我來說,或許顯得有點沉悶。豈料,同行的還有一對只有幾歲的小妹妹,經常跑來跑去,左穿右插,增添不少生氣。
在濟州任職公務員的一位爸爸說,在韓國工作壓力大,讓他透不過氣來。女兒放暑假,太太想讓過於活潑好動的她們,在寺廟學習靜下來的方法,「原本妻子也打算來,但是她常常照顧女兒太勞累了,最後決定讓她休息。」兩日一夜的體驗,由住持帶領我們敲擊寺內四種法器開始……坐禪、跪拜、學佛偈都是體驗必做的工作。108下跪拜是兩日一夜的重點行程,跪拜過程勞累,每一拜都代表對自己的反省,象徵在跪拜的過程中放棄一些執念。同行的妹妹雖然年紀太輕沒有參與,但她7歲的姐姐也堅持做完。我們每拜一下,就串上一顆佛珠,直至穿好108顆。一個多小時過後,雖然汗流浹背,但大家只專注當時,默默地完成。
跪拜深刻,但對夜貓子的記者來說,行程真正的「重點」,該是第二天凌晨4點的誦經念佛。誦佛全韓文,雖然記者不明白,但清晨漆黑一片,只是跟隨師父跪拜,內心已踏實了很多。在寺廟待了一天,心態早已放下工作。
吃過早餐,師父帶了我們在寺廟外圍走走。師父說,都市人太習慣「無事忙」,要靜下來才知道內心的答案是甚麼。修行禪修有很多種,師父最愛是行禪。在走路的過程中,聽鳥聲、感微風、知其心。反求諸己,內心的問題和答案,從來不該由別人告訴自己。走上寺廟的後山,師父着我們試試「坐禪」,過程一點也不複雜,只需雙手合十。師父續指,當人有壓力時,雙手的拇指會緊閉交叠,只要身體回復放鬆的狀態,拇指就會鬆開。原來對坐禪者來說,手指是個壓力指標,讓我們知道身體當下有否累積壓力,從而學習放鬆。
尋找靜心的方法
最後我們慢慢下山,我問師父,外國人來到這裏念經不明白、聽道可能又一知半解,有用嗎?師父笑說,兩日一夜的寺廟體驗,確實無法為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念經是一種方法,我們做的曼陀羅、坐禪、行禪也是通往靜的一條路,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靜下來,回去你就知道怎樣做了。」
當城市人太習慣喧鬧,遇到壓力就縱慾,甚至逃避,最終只會和自己內心越走越遠。想深一層,寺廟體驗與旅遊的本質相同,都是通過第二個空間發掘自己,只是有時候,我們的心靈也需要出走流浪一下,尋找自己的答案。
寺廟體驗【第一日】
寺廟體驗【第二日】
觀音寺修行住宿體驗
查詢: http://eng.templestay.com/
費用:每晚50,000韓圜(約320港元)
Travel Memo
機票:香港來回濟州,機票價錢由$1,160起(未連稅)
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免簽證
滙率:1000韓圜約兌7港元
鳴謝:韓國觀光公社、韓國 Colors Tours 旅行社、濟州愛寶旅行社、kkday
記者:袁志敏
攝影:潘志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