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本土化的The Chair - 鄭天儀

【詠物誌】本土化的The Chair - 鄭天儀

世界上成千上萬的designer chairs,只有一張敢命名「The Chair」,擺明地位至尊無敵。那是丹麥四大巨匠設計師Hans Wegner於1949年的經典名作,1950 年更獲美國室內設計雜誌《Interiors》評為「全世界最美麗的椅子」,我在不少國際級美術館都見有收藏。

黃琪晃邀台匠重製藤編

在美國念經濟的台灣朋友黃琪晃是個「椅癡」,以前曾在國際拍賣行工作,獨愛北歐家具。慢慢收集起來堆不下,索性開了YAH藝術空間賣北歐家具,同時宣揚家具的故事。我問他明明主修經濟,何以投身收藏界?他笑指兩者莫不都是講「供求問題」!黃琪晃迷戀40至60年代的北歐家具,緣於它們簡單實用的減法設計哲學,有一種純粹的生命力。「舉辦了40年的哥本哈根匠師協會展覽(The Copenhagen Cabinet-makers' Guild Exhibitions 1927-1966)造就了不少大師,他們都會在這一年一度的武林大會交出自己最好的作品,這些椅子均濃縮了大師們的建築內涵,都是獨一無二,直到二戰後才被大量生產,散落民間。」黃琪晃侃侃在講古。

收藏最講眼光和時機;買嘢若能直達供應鏈源頭自然最便宜,黃琪晃的收藏哲學就把三個重點結合。他會先在北歐的報紙落廣告,表示願意高價收購家具,集合了一定數量的賣家便會安排一次「北歐收貨之旅」,寓工作於放假。他會訂好一輛3.5噸的大貨車並帶備現金,從德國出發一路向北到丹麥,其間到民居收購他們用不上的舊家具,最後到哥本哈根的工作室卸貨。

「每次最開心不單是收到家具,賣家還附上有關這些家具的故事,有些桌椅他們用了兩代,很有感情。」黃琪晃說。在我眼前,是第一版The Chair PP501,它以指形接合(Finger Joint)而成,接合面積較大,故多以藤編遮住榫接處。隔年新版 PP503 則進一步改良為 Z 字形榫接技術,移除了藤編。這張椅子,來自黃琪晃另一次有趣的收藏經歷。

「我在丹麥一個遺物拍賣中拍得的,歐洲流行在老人家走後整間屋的東西來一次清理拍賣,套現後分給子孫。買家落標是要把整屋東西清走,那要看你的眼力,我一見到這大家族留下了15把The Chair,便拍下來,幸好其他東西都不太差。」

黃琪晃購得這大批The Chair,運回台灣後,更找來台灣本地的匠人重新編上藤坐墊。「台灣其實也有很多匠人,只是他們主要是維修家具,沒有把設計或想法結合工藝,像Hans Wegner、Finn Juhl等打造出傳世作品,我想把這北歐經典添上本土氣息。」

黃琪晃請我細心看The Chair,會發現 Wegner 對圓弧無稜角線條的熱愛,因為1943 年他曾參考中國明式椅子設計出一款「圈椅」,又被稱為「中國椅」(Chinese Chair),The Chair的設計承襲這張椅的風格。

「The Chair」是1949年Hans Wegner 將丹麥傳統木工技藝與設計結合得最完美的經典之作,「椅癡」黃琪晃在台灣找本地的匠人重新編上藤座位,讓其更本土。

尼克遜甘迺迪一坐成名

The Chair又被稱為「總統椅」,又是故事。1960 年,美國總統選舉首次進行電視辯論直播,現場選用了The Chair,當時的兩名候選人尼克遜及甘迺迪隨即令它一坐成名。之後,許多國際重要場合也皆見它的蹤影,而Wegner也變得國際知名。丹麥政府為了表彰他對丹麥現代設計的貢獻,還將其印製在1991年發行的郵票上。

翻看香港特首選舉辯論,不大覺得參選者有凳可坐。如今若要選一張椅子讓我們特首安坐,應該很多人會撲出來說:「電椅吧!」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