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京都的高雅氣質,也很喜歡四季分明,有小京都之稱的金澤古鎮;著名旅遊景點如金澤城和兼六園在不同的時節有不一樣的美。自從2015年北陸新幹線延伸段投入服務後,只需兩個半小時就能從東京直達石川縣的中心城市。
金澤由江戶時代開始已很重視孕育工藝與藝術創作人才,培養出繁花盛放的加賀文化。豐厚的藝術底蘊,讓金澤散發出與別不同的書卷氣息。「加賀百萬石」是金澤最引以為傲的稱號,見證了其最輝煌璀璨的時代。當地現在仍保留了不少當年光輝歲月的痕迹,包括金澤自成一格的加賀料理。
古建築改造 變身料亭
當中隱藏於香林坊附近傳統住宅區的尾山町2番街道上,由第一代加賀藩主前田利家的御廚府邸(武家屋敷)改建而成、於天保元年(1830年)創業的加陽金府「大友樓」,已成了金澤最富民間傳奇色彩的料亭。長長的木蟲籠圍欄給人質樸淡雅的感覺,正中央的入口門前掛上寫着御料理的深啡色字號簾。一踏入這座已有四百八十年歷史的古老建築物,緣側外廊四周是意境深遠的翠綠庭園景觀。我們沿着鋪了紅色地毯的樓梯,來到了二樓的「一茶庵」宴會廳。這裏前身是加賀藩的茶道教習所,一室和敬清寂。到訪之時正值盛夏,落地窗前和地下都鋪了清涼消暑的竹蓆。抬頭望和室拉門與天花之間的透氣隔屏,以鏤空雕刻了松柏長青圖案的欄間雕工精美;天花板上以細長木條排成的井形設計,則是為了遮掩屋頂上的橫樑;全是古色古香的大戶人家的氣派格局。
金澤的加賀料亭料理與京都的懷石料理一樣追求時令與精神境界之美,四季所選用的食材固之然不同,連擺盤和盛載食物的器皿也會隨季節變換,講究得像藝術品。共有十道菜式的大友樓料亭料理,由以晶瑩剔透的水晶器皿奉上清酒,與香滑鮮美的海膽芝麻豆腐掀開序幕。加了冰塊的清酒有數片金光閃閃的金澤名物金箔飄浮其中,極具特色。之後上桌的椀物,白麵豉清湯煮鮮無花果輕盈軟糯,清香撲鼻,每一口都是盛夏的氣息。向付的鯛魚和甜蝦刺身就以大大塊的鮮荷葉,盛在放滿冰塊的小陶瓷碗上。在一夾一箸之間,修剪過的翠綠葉塊就像凌空飛舞一樣,美不勝收。
其後的酢物為三文魚籽伴帆立貝,配小海螺,還有以精美的長壽鶴圖案瓷器盒子盛載的醃漬三文魚壽司。焦香四溢,魚肉細膩的燒魚也是以地道能登半島海產入饌,外酥內嫩。不過最有趣的一道菜式,必定是大友樓的招牌代表出品「加賀釀鯛魚」。有說此道菜式受葡萄牙文化影響,由曾居於長崎的前藩士所創。廚師先把已略煮過的銀杏、合桃和鮮百合等時令蔬菜切碎成泥狀,之後釀入已清除內臟的魚身內再一起蒸熟。就在我正享用火候拿揑準繩度十足、肥美得發亮的釀鯛魚時,同行的金澤Yamato醬油第四代傳人山本晴一與日本資料美食記者Yumiko Aihara,忽然提到每一條魚在魚頭附近的位置,均有一個奇特的部份會是自身的迷你版。當刻大家都半信半疑,立刻在各自的碟上仔細地檢查細嫰飽滿的魚肉和柔滑粉糯的時蔬泥,希望可找出這個奇特之處。不消一會,坐在我對面的山本晴一已得戚地拿着一塊銀色的小骨頭,向我旁邊的Yumiko耀武揚威一番。這塊隱藏在魚頭與魚鰭之間的小魚骨,有眼睛和彎彎的尾巴,外形栩栩如生,煞是有趣。大家立刻興高采烈地爭相拍照,連另一邊廂Yumiko的法國名廚好友,也對這個新發現嘖嘖稱奇,笑言每次來到日本都會有所得着。
青瓜+茄子 變身精靈馬
在繼續品嚐多款精緻菜式時,我們的話題提到剛剛過去的日本盂蘭盆節(Obon)。Obon是日本在盛夏為了紀念祖先而舉行連串活動的傳統節日,其間菜市場會把茄子和青瓜放在一起來賣;一紫一綠的茄子和小青瓜插上四支小木條,代表着祖先的交通工具「精靈馬」。頭微微向上翹的小青瓜是盡快把已逝先人帶回家的馬;外形較圓潤的茄子,就代表離開時讓祖先能在人間多逗留一些時光所騎的牛。牛馬的傳說與我們中國人的習俗雖有所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盡現孝道。
這頓豐盛的加賀料亭饗宴,就像走入了歷史的軌迹,在格調高雅的建築風格中,用眼睛去享受觸目所及的一切,用舌尖去領略加賀料理的精煉季節美食,用雙手去體驗隨着每道菜式而來的精緻漆器、陶瓷、九谷燒等的工藝器皿,絕對是金澤之行歷史文化最深刻的美食體驗。
撰文:楊崢
寧可不化妝,不可不吃早餐;愛時裝愛遊歷、更愛美食的模特兒、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
IG: vanessayeungof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