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利君雅,與追劇範式的政治觀眾

【娛.文.樂】利君雅,與追劇範式的政治觀眾

諷刺又可悲,是大雨淋漓的流水集會周末,沒有警方施放催淚彈,竟被說是「新聞」。感覺矛盾,是連月的警方驅散示威行動,施放催淚彈已成指定動作,教人有種預期,是為毫無懸念的舉措。然而放會傷人,又非大眾所希望發生的事;可是到了真無催煙的日子,竟又因為否定了懸念,教人「若有所失」。

無疑,大眾——或更貼切地說,是觀眾,也真如流行文化消費者的論述所言,面對媒介影像,追看的,就是懸念的公式、糾纏,甚至顛覆。似是深奧用字,但那不就是「追劇心態」嗎?那可以是大台幾十載的薰陶,又可以是近年對Netflix或HBO的觀影衝擊,總之都是要追——無論追的心態,是為着緊政治風向、群眾安危,抑或純粹「食花生」式的圍爐取笑,以為溫暖。

有此說法,是因為我真的在公眾場合與家庭聚會,聽人看着電視的示威現場,高呼「打喇打喇」、「放喇放喇」,十足戲院內的放肆旁述;終於,打不成架,放不成火,觀眾嗚呼,就像呻悶的消費者。

美國有「政治觀眾」一語,有助政策與政黨研究,看觀眾對政治影像有何觀感,再調節政治宣傳。不過來到香港,這個詞人人通用,畢竟我們都是政治動物,差別只在,觀看動感的示威現場,媒介形式如置娛樂氛圍,讓人看得情緒高漲,稍一忘形都像無關痛癢的旁觀者。

是故香港有利君雅。那已非近日新聞的客觀性討論,指她向官方發問窮追猛打,咄咄逼人是否有違新聞客觀性;反而要說的是,因為上文提出追劇氛圍,突發的、衝撞的、煽情的……總之都像劇集元素,會刺激觀眾拍案叫好。利君雅突破的「戲劇張力」,就是敢於逼問官方,而且字字鏗鏘,甚至套用「名人研究」脈絡,更可見她作為土生的巴基斯坦裔香港人,說得一口字正腔圓廣東話,更在會考中文科考獲A級成績……她的角色,就像異域戰士,痛擊奸角而大快人心。

近日香港電台個別員工因集會事件的說法,而惹來投訴和圍堵行動,狀似嚴重——雖然圍堵者可能連港台與商台都未分清楚,反似鬧劇;但無可否認的,是觀眾對「利君雅式」的衝撞官方發言,畢竟帶着期待,因為我們面對強權的無力感大得可憐,惟靠有人為自己發聲,雖未必得到真相,卻教人看到官方窘勢,稍覺安慰。

無奈,香港媒介已被集會、記者會、清場行動等等,如作連續劇般進化,觀眾難免以追劇範式關注細節,尤其當下人手一機,多角度拍攝同一事件都可延綿播放,儼然羅生門而教人詮釋不絕。諷刺又可悲,不只催淚彈,還有煽情劇。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