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40年打金歲月 千揼萬鑿的滿足

港故事:
40年打金歲月 千揼萬鑿的滿足

黃金被視為財富的象徵,每當環球政經動盪因素增加,黃金往往成為避險資產;時至今日,仍有打工仔選擇將積蓄買金保值,而婚嫁之中,龍鳳鐲更可說是必備嫁妝。未有機器出現之前,打金師傅用鎚將黃金原料一下一下「揼」出各款金飾。科技進步減省了他們不少工夫,現時本港懂得全人手批花打造金器的師傅買少見少,全人手打成的金器彷彿變成藝術品,珍貴與否,見仁見智。身處目前相信是本港最後一個較有規模的足金打金工場,當了40年打金師傅的梁建強興嘆,懂得欣賞全人手打造金器的,相信已是上了年紀的客人。

記者:張珮琪
攝影:梁瑞帆

憶首日上班 先學揼銀練鎚法

「香港仲有少少規模嘅足金生產線,我諗係得我哋呢一間。如果我同另一位師傅都退埋休,公司呢條香港足金生產線,可以話已經冇人識全人手打金。」趕及打金師徒制尾班車的57歲梁建強,1979年中三畢業後入行,在周生生珠寶金行當足金學徒是梁爸爸的意思,「佢剪報紙招聘廣告畀我,叫我寫信去應徵,因為我當時比較瘦弱,爸爸話呢行比較舒服啲!」梁建強的師傅當年已70歲,他是師傅最後一名徒弟。

梁建強談到打金工作的種種,經常掛起笑臉,滿足感不言而喻。

牛圈鐲頂替龍鳳鈪

如今尚有3年便輪到梁建強可以退休,時光飛逝,回想足金學徒第一日上班的情景,師傅叫他將銀熔掉後揼成長條,揼完又熔,「我當時唔知道佢係訓練我用鎚嘅方法,原來嗰啲就係基本功!」磨練約一個月,終於接觸足金,由行內稱為光卜戒指的光身戒指做起,他聽聞當年很多水上人喜歡將每月賺到的錢,買兩隻光卜戒指,用繩串起當儲錢。

學懂做戒指之後,就到光身無花的牛圈鐲,從前社會不富裕,不是人人戴得起龍鳳鐲,新娘以牛圈鐲代之,平日可以粗戴。梁建強說:「桌字(開孔、𠝹字)、批花、鑿、開鉸、鑲嵌開關扣位,我係最後嗰批全部基本功學晒,我做學徒嗰時兩年半叫學滿師,以前師兄學三至五年。」

「我嗰時做咗冇幾耐啱啱有機器,將原料熔咗,可以用機器轆成薄片或條狀,未有機器之前師兄真係靠人手揼成長條,花好多時間。」當年他看着師傅製造一個吊墜,「啲花紋係用鑿一條一條揼出嚟,揼晒一面都可能要幾個鐘頭,好花精神。」

1983年豬年,周生生首創足金寶豬擺件,推出卡通生肖系列,梁建強憶述當年製作該套生肖系列富有挑戰性又有滿足感,「第一批推出嘅手做生肖,好受歡迎,12生肖全部做過晒,由最細3錢到1両,兩日做10隻3錢重,豬仔5両都做過。」雖說是36年前的往事,舊事重溫他仍然雀躍。

談到1983年有份參與周生生推出的卡通生肖足金系列,梁建強覺得別具挑戰性。周生生官網圖片

生產線北移 執模加工成專業

八、九十年代,梁建強看着公司先後成立倒模部及電鑄部,「我入行仲有得學傳統嗰套,有咗倒模真係少咗好多嘢學。」八十年代生產線北移,到九十年代電鑄盛行,無論製作速度及精緻度都大大提升,梁驚嘆科技進步之餘,亦坦言當初有擔心過飯碗不保,慶幸公司待員工不薄,沒有裁員。

梁建強所屬的香港足金生產線,目前有8名師傅及兩名學徒,主要負責執模,即是在倒模出來的金飾加工,例如將耳環與耳針焊接、在龍鳳鐲表面加鑿花紋,令圖案更加細緻、開鉸做開關扣等。

當年很多水上人喜歡將每月賺到的錢,買光卜戒指,用繩串起當儲錢。

整九龍鐲程序最繁複

要數最繁複的加工程序,梁建強直言是九龍鐲,「係一隻好大嘅龍鳳鈪,上面有九條龍,嗰個真係要好大技巧先做得到,因為熟練嘅師傅,以前一日都係做到一隻左右,差唔多兩両一隻。𠵱家倒模之後,龍同龍之間全部要加返龍鬚龍眼,先有栩栩如生嘅感覺。」

梁建強又說:「全人手用鑿鑿出嚟嘅金飾可以睇到陰陽色,𠵱家壓模出嚟嗰啲分唔到,不過識睇嘅客人唔係咁多,好少人要求人手做,因為手工費好貴,我都唔知有幾多年冇見過客人訂全人手做嘅金飾。」

六十年代要投身打金行業並不容易,需要舖保或人事擔保,因此當年入行的年輕人都要有相熟人士介紹,或是現職人士的子姪或親友。七十年代變為公開招聘學徒,至八十年代師徒制逐漸淡出。到現時入行的新人多是修讀過相關課程的學院派,課程涵蓋珠寶設計,梁建強謂,新一代的學徒入行負責執模,可能三個月已經上手。

梁建強很喜歡笑,雖然現今香港對全人手打造的金器需求不大,但這份他打足一世的工作,帶給他多少滿足感,大致可從他的笑臉找到答案。

從前社會不是人人戴得起龍鳳鐲,新娘便以簡單的牛圈鐲取代。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