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走在陰暗的林中石道上,雨一直下,石板上長滿濕滑青苔,須步步為營。轉一個彎,一間有點破舊的深褐色木屋映入眼簾,門半開着,屋內有位老伯向我招手,想也沒想便進去了。屋內全是古老木家具和農具,最吸引的是地爐上黑得發亮的古老魚形吊勾,不知道是原來的顏色,還是被煙熏了多年的歲月痕迹;鐵壺中的水燒開了,卜碌卜碌地響;擦得光滑的深色地板,灰燼飄飛散落其上,成繁星點點。老伯不但奉茶,還有點心,我最愛是那漬醃脆梅,應該是鄰近下伊那地方特產的龍峽小梅吧。他只懂幾個英文單字,但總算勉強溝通得到。離開的時候,看了一下手錶,大吃一驚!明明只停留了一盞茶的時間,怎麼原來已過了一小時?
馬籠宿變熱點 遊客十年暴增
每次向朋友複述最近一次重訪木曾路時遇上的這個情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說:「以為你在說鬼古呢。」森林、古道、木屋、老叟,彷彿穿越時空回到舊江戶時代,確是山中傳奇的典型場景。木屋座落日本長野縣馬籠宿附近山上,沿古道進入森林,越過馬籠宿後,便見到這家「一石栃立場茶屋」。舊中山道,德川將軍時代連接江戶(東京)與京都的兩大古道的之一,長野縣內沿着木曾川70公里長的險峻路段,名「木曾路」,沿途設十一個驛站(也稱宿場),馬籠宿便是最後一站。十年前因為一位熟悉日本鄉村的旅行部落格格友大力推薦,木曾路十一宿成為了當年參加「日本毅行者」的賽後行程。當年經過一石栃時,很記得這裏仍是一棟大門緊閉、有點日久失修的房子。
知道我喜愛遠足登山,熱愛自然,也對歷史有興趣。這位格友的推薦,對我十分有「針對性」。馬籠宿近年成為外國遊客的熱門景點,去年便有近3.2萬人到訪,十年前的馬籠宿,卻只有五千多外國遊客。由於地形特別陡峭,騎着馬很難越過,過去人們只得把馬匹留在宿場,故有馬籠宿之名。事實上到訪遊客也大多留在幾個宿場,以巴士來往其間,或只走馬籠至妻籠之間一段,像我這樣選擇用兩天徒步走木曾路的,其實不多。今天木曾路上野趣依然,特別是留意到依然豎立着的「熊出沒注意」警告牌。
民房變茶屋 免費招待遊客
近年熊蹤頻繁,有說是因為日本人口老化,偏遠農村尤甚,年輕一代離鄉入城,勞動力更加不足,有田無人耕,大自然重新吞噬農地,耕地變回原野,熊也不自覺地走入原屬人類村落範圍。除了勞動力,長野是日本第一長壽縣,老人照護問題更受關注。打埋一石栃立場茶屋的老伯勝野先生如今已屆79高齡,十年前一班妻籠宿居民自組「妻籠愛之會」,把這棟江戶時代的山中民房改成免費招待遊客飲茶歇腳的茶屋後,勝野先生便一直獨自在打點,老有所為,同時也算是社區對他的一種照顧。為了做好社區交託的工作,即使一把年紀,仍在努力學習英語。
十年前的木曾路十一宿之旅,途中選擇了木曾福島宿橫巷一家有點破舊的日式旅館留宿,可能不是旺季,當時我是唯一的住客,全館亦只有一位年過八十的老闆娘打理一切,看到她捧着一盤晚餐顫顫巍巍地走上樓梯,真是於心不忍,但想到日本長者都不希望別人覺得自己沒用,最終沒有出手相助。可是吃完飯後,我還是忍不住自動把碗筷收拾送回廚房。這次再訪木曾路,本想特意回去看望一下,最終因錯過火車班次而沒有成行,引為一憾。
去年逝世的日本著名演員樹木希林在她的遺作《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中有一篇提到,「後期高齡」的她仍以長髮無牙老太婆形象在是枝裕和的作品中演出,是因為「越來越少人與高齡者生活在一起,不知道人老了會變成這樣」,「想讓世人看見人逐漸變老、崩壞的樣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可惜日本的民族性,不容長者輕易接受外人的照顧看護,不像樹木希林般,敢於展露變老的現實。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