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打金師傅埋首鑿花打造足金金飾,如今科技進步已取代大部份人手的工作,打金師傅似乎要將手藝昇華至藝術欣賞層面,才能凸顯其價值。九龍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理事長劉克斌認為,新一代的打金師傅,要求不僅限於手工精湛的雕鑿技巧,可能更多着眼點放在設計層面上,如何帶動足金首飾成為日常佩戴的飾物。
款式細緻度更多元化
劉克斌稱,打金這個行業在香港已存在一個世紀,早期買金飾的巿民不多,款式亦很簡單。自從北京、上海南下來港的打金師傅,將很細緻的工藝帶入香港的金飾業,加上香港經濟起飛,人民收入增加,買金需求相應提升,單純以手工製造金飾供不應求。當年業界利用失蠟鑄模的技術幫助提升產量,並不斷改進款式、細緻度、重量,達到多元化,促使金飾銷售增長。八十年代可謂珠寶首飾業百花齊放的時代,全盛時期,全港大大小小打金工場估計有三、四十個。
足金生產線北移後,現時內地打金工場的規模比香港工場大,踏入千禧年之後,本港有打金師傅開始回內地培訓內地技師,或擔任內地廠長、技術督導的崗位。是否意味香港打金師傅的生存空間進一步收窄?劉克斌表示:「空間一定有,點都要有一啲藝術元素,全手工製造好個性化,師傅嘅設計、個人手藝,就係某間公司嘅賣點。」
劉舉例,數年前曾有客人要求製造50至60両的金雞及金牛,「一定要手做,咁大件產品冇可能有模,你一定要有呢啲師傅喺度,先可以完成到呢單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