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音書】羅馬假期 - 余家強

【人事音書】羅馬假期 - 余家強

我剛從意大利旅行回來。

電影《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1953)或譯作金枝玉葉。某些寶號註定好腳頭,無論後來袁詠儀同名之作《金枝玉葉》(1994),抑或食字的大台劇《金枝慾孽》(2004),均助女主角摘下后冠。

原裝版自不待言,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 1929-1993)美豔不可方物,至今羅馬遊客區仍熱賣她和格利哥利柏(Gregory Peck 1916-2003)騎Vespa綿羊仔的海報。落難公主情節,連同另一代表作《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反過來窮家女變淑媛,人靚景靚加身份倒錯,恆常賣座保證(袁詠儀《金枝玉葉》則玩雌雄莫辨),前人示範了方程式如此雋永,怪只怪當今港產片走火入魔,愈來愈似《鏗鏘集》,專拍爛衫戲,苦了票房。

在羅馬,忽傳夏萍姐死訊。毋庸置疑,夏萍藝名源自柯德莉夏萍,還有意大利裔女星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 1934-)衍生羅蘭,阿倫狄龍(Alain Delon 1935-)衍生狄龍。連形象也維肖維妙,夏萍姐年輕時清麗似Audrey,羅蘭姐性感似Sophia,狄龍大哥貫徹冷面殺手。曾經,東方荷里活謙厚地學步於西方荷里活,連名字也不惜模仿,換來輝煌盛世;如今,強求原創的虛榮令娛樂性降低,趕走觀眾。有時,我寧願回到從前「洋務運動」good old days。

個人口味,我對《羅馬假期》不太感冒,我更想前往競技場(Colosseum)尋找《猛龍過江》(1972)的痕跡。在這裏,李小龍戰勝羅禮士(Chuck Norris 1940-),大顯國威。別傻了,即使幾十年前,Colosseum古蹟,總不可能變成私人決鬥之地,重看電影片段,《猛龍過江》用佈景拍,簡陋得可笑。但當年我們相信,正如相信俠義必勝、相信中國功夫,又是一種good old days。

世界七大奇觀糊塗帳,羅馬競技場必然入選,比薩斜塔(我也有去)勉強算,有人說紫禁城和圓明園都算,以示「厲害了我的國」。請認清性質不同。Colosseum是開放的,雖然鬥獸違反人道,雖然座位階級有別,羅馬帝國時代已與眾同樂。斜塔作為比薩大教堂(Pisa Cathedral)的鐘樓,也自古以來開放,頂多收收入場費吧。紫禁城和圓明園卻皇室禁地,開放只不到近百年間的事,可見中國自古並無與眾同樂觀念。教科書叫我們莫忘火燒圓明園之恥,其實不燒的話,平民百姓本來進不了去。方知今日護旗,護的,同樣是當權者利益而已。

我說《猛龍過江》可笑,你懂啦,離不開打鬼佬、炎黃子孫不可欺、同舟共濟等老掉牙。現在,誰敢欺負強國?我在彼邦,怕他鄉遇故「支」,避之則吉。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一帶名店街大媽橫行,財大氣粗高聲吆喝,淪為羅馬最庸俗之區,去咗呻笨。

《猛龍過江》結局,李小龍擊倒羅禮士後,以衣服覆蓋遺體,給予對手最後尊嚴;還有《龍爭虎鬥》(1973)一幕,李小龍誤墮地牢,自忖一時三刻無法翻越脫身,便即盤足打坐養神,莫做小丑蹦跳獻醜。這些小動作大道理,是中國人永不回來的風景。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