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戰士》及其衍生作品風靡數代動漫迷,除了嶄新的宇宙觀,劇情更創作了人類下一個演化階段:新類型人(Nyutaipu,註:英語「new type」的日系發音)。
西元2045年,人類(相信包括不少港人)首度移居太空,宇宙紀元UC正式開展。由於環境變遷,在星際長大的少年(亦即新類型人)會「進化」出敏銳的溝通與感應能力,還有超乎常人的三維空間感,特別善於操作太空船和太空武器,但此外便無異於一般年輕人。UC0079,殖民衞星向聯邦政府發動戰爭,當權者只將新類型人視作戰鬥工具,把本無仇怨的小子推往對陣廝殺(當然,後者亦可能因而成魔),以滿足一己野心。不難想像,故事終以悲劇收場,正如阿姆羅(阿寶)的經典對白:「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
言歸正傳,《機動戰士》劇情中新類型人的次世代能力,應屬一種神經塑模效應(Neural modelling;那有別於天擇衍生的演化)。人類神經細胞數以億計,在腦部發育即幼童至青少年階段,腦神經網絡的形成會受外在或環境因素影響,繼而決定它們日後的運作模式。比方說,我們這些老餅處理文書總愛固執地列印出hardcopy或以PDF格式閱讀,生怕若不就會有所遺漏,反之年輕一族無論電子書、網絡媒體、網上參考資料,瀏覽起來也得心應手。無他,老一輩是讀實體書、實體課本與紙媒長大,故此腦神經便被定型成實體閱讀的模式,我們日後亦會受制於這個框架。新一代的教育已由電子取代實體或雙管齊下,所以腦神經便能衍變出有別於傳統的運作模式,套用動畫中概念,後者其實也勉強稱得上新類型人。
《機動戰士》的設定,是人類將會在殖民衞星出生和成長。地球由於有地心吸力,所以永遠是天在上方地在下方,殖民衞星卻完全顛覆這故有標準,後者是一個個漂浮在太空的巨型圓筒結構,靠旋轉產生的離心力把所有人固定在衞星外殼的內側,即是傳統上天下地的倒轉版,這異常的成長環境,結果造就了擁有特殊空間感的新人類。
以上只屬空想科學理論,能否發生在人類身上仍是未知之數,但科學家已嘗試在太空站的無重狀態下孵化小雞—看來新類型雞的出現,會比新類型人搶先一步了。
麥煒和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