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楊導誠意推介,李舒兩本書好看極了,旅行的時候先讀《民國太太的廚房》,回到巴黎一打開以季節編排的《潘金蓮的餃子》就放不下,三幾天工夫由初春讀到深秋,天氣酷熱加上兵荒馬亂,胃口本來欠佳,居然食指大動腰圍暴增,完全是美文的另類功勞。唯一覺得必須投訴的是書名──前一本魯迅胡適梅蘭芳張大千輪流登場,雄風明明吹得勁過陰風,應該是《走出民國太太的廚房》嘛,而帶領讀者漫遊《金瓶梅》口腔的後一本,作者四次三番寫完又寫的,其實是那隻一根柴禾燒得稀爛的豬頭,第二十六頁趁春光明媚就開宗明義大書特書,直到秋風送爽仍然念念不忘,封面夾硬將主家位讓給文學史淫名最響亮的潘女士,偏心得教人搖頭,以戲份論,好歹叫《宋蕙蓮的豬頭》才是呀!
因為讀書粗心大意兼且缺乏烹飪天份,一直弄不清楚這道米芝蓮三星級數的名菜,怎麼能夠在短短時間透過最環保的方式製成,區區一根柴禾的火,不消一個時辰便把成隻豬頭煮得皮脫肉化香噴噴,簡直堪比微波爐,原來眼大睇過龍,只顧為佐料吞口水,漏掉了李舒稱為「明朝高壓鍋」的廚具:「上下古錫子扣定」。實不相瞞,自從在三藩市初次見識高壓鍋,我就立刻封它為廚房最可怕的器皿,生鐵打成的鍋壁又重又厚,清洗有折腕之虞,每逢聽見鎖在鍋頂的零件吱吱作響,即將爆炸的不祥預感油然而生,一定速速遠離是非之地,法國人稱之為cocotte-minute雖然十分卡哇兒,並未稍減恐懼感。看見警察發狂毆打市民,簡直是高壓鍋的白熱化人肉真實版,難怪惡夢做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