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標「政府雲」國企恐掌港人私隱議員質疑有戰略目的:唔賺錢都要搶

中標「政府雲」國企恐掌港人私隱
議員質疑有戰略目的:唔賺錢都要搶

【本報訊】政府近年力推要將香港建構成「智慧城市」,前年施政報告更提出三大智慧基建。《蘋果》從多個消息渠道獲悉,繼「數碼個人身份(eID)」早前落入中資科企手中後,另一項目「新一代政府雲端基礎設施(政府雲)」亦由國企「中國電信」奪得,作價2.13億元。政府雲未來將整合及儲存所有政府部門的數碼資料,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指國企搶佔香港科技基建或具戰略目的,令市民擔心政府內部或個人資料會被盜取監控。
記者:梁御和

「政府雲」是2017年《施政報告》提出的三項智慧城市重要基建之一,用作將政府所有部門的硬件資源整合成虛擬雲端統一處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林偉喬早前曾指出,所有部門的數碼項目將由明年開始逐步過渡至政府雲,意味將來所有市民的身份、住址、親屬資料、報稅時申報的工作收入、持有的物業與車輛等財產,或將全數統一上載至政府雲。

根據立法會文件,政府雲項目分為政府雲端基礎設施(硬件)及大數據分析平台(軟件)部份;平台將提供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辨識等工具,讓部門可分析、傳送及分享政府雲儲存的資料。整個項目總涉資5.33億元,預計2020年第三季開始運作。

中電信2.1億奪合約

多名消息人士向《蘋果》透露,項目的硬件部份在去年12月開始招標,價格及技術的評分比重分別佔四成及六成,最具競爭力的入標者分別是兩間本地及兩間中國公司。至上月底,資科辦通知各入標者,項目由國企「中國電信」奪得,合約金額約2.1億元。

中國電信是中國三大國有電訊商之一,2006年在本港上市,去年服務收入達834.78億元人民幣,其中以雲業務收入增長最顯著,達85.9%;現時蘋果公司中國用戶的iCloud資料,亦是寄存在中國電信的「天翼雲」內。作為國企,該公司董事局六位執行董事全是共產黨黨組成員。

另一重要基建是數碼個人身份(eID),eID項目等同虛擬身份證,市民以人臉辨識、指紋、聲紋等方式登記後,可登入使用政府網上服務,如申請公屋、交稅及車牌續牌等;該項目今年2月已批予內地巨企中國平安旗下的全資公司「平安科技」,合約作價4,400萬元。

第三項基建是多功能智慧燈柱,項目於今年6月底在東九龍進行首階段試用,正式合約尚未招標。燈柱具備全景攝影機、藍牙探測器和無線射頻識別(RFID),聲稱用作實時監察交通車流、人流、天氣及污染等數據,不過,基於公眾對監控的疑慮,當局早前已經宣佈暫停啟動燈柱的藍牙及全景攝影機功能。

莫乃光指中國企業不惜工本搶佔本地市場,估計有其戰略目的。「(中企)可能係想利用香港拎國際化經驗,所以好多時劈價投標,唔賺錢都要搶。」他稱,業界近年早已大吐苦水,政府亦曾將投標價格的評分比重降低,但亦無補於事。莫又指,情況同時令市民擔心私隱及監控問題,尤其社會對政府缺乏信心,「如果本地公司做,感覺上會中立啲,國營公司係會打折扣,全世界都係,政府點解釋都作用唔大。」

資科辦:資料會加密儲存

資科辦回覆時確認中國電信中標,稱是次招標共接獲七份本地公司及非本地公司的標書,最終由最高分的中國電信中標。保安方面,資科辦指資料會以加密方式儲存於政府數據中心,承辦商只負責基礎設施的日常營運及維護,不能接觸應用系統的資訊,也無法盜取及監控政府雲儲存及收集的資料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