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遇水發脹 增霉菌感染致發炎風險戴耳塞防「游水耳」

耳垢遇水發脹 增霉菌感染致發炎風險
戴耳塞防「游水耳」

【本報訊】炎夏是玩水上活動的好時機,事前做足防受傷措施,可提防樂極生悲。耳鼻喉科醫生表示,夏天期間每星期都接獲1至2宗與水上活動有關的耳朵受傷個案,尤其近年玩滑水活動流行,更有病人因耳膜破損受傷導致中耳炎,並引發劇痛,公眾進行水上活動宜用專用耳塞,日常要保持耳道乾爽,減少以棉花棒挖耳朵。
記者:梁麗兒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鍵明表示,因水上活動令耳受傷的求診病人以年輕人為主,其中「游水耳」引致外耳道發炎十分常見,多出現在游水或滑水人士身上。原因是當耳朵入水時,本身積聚的耳垢會發大,引起耳朵疼痛及耳仔有「塞咗」的感覺,同時影響聽力下降。此情況會增加霉菌或細菌感染的風險,引致外耳道發炎。玩滑水的人士會因為跌落水面時,水的衝力很大,耳朵大量入水,令耳垢撞入耳朵,也會造成游水耳導致外耳炎。

陳指,曾有一名20多歲的滑水新手,因失平衡跌在水面時,水中的衝力太大,即時耳膜穿破受傷,男病人求診時有劇烈耳痛、耳鳴及聽力下降症狀。檢查顯示右耳的耳膜穿破,更有中耳發炎情況。病人屬滑水初學者,練習期間容易跌入水中,當時沒有使用水上活動專用的耳塞,病人要接受消炎藥物治療,大概約一個月後,受傷耳膜才康復。他警告耳膜一旦穿破,細菌便有可能進入內耳,引致發炎問題,嚴重可破壞聽覺神經,引致聽力永久受損,不能忽視。

另外,曾有一名30多歲男子,熱愛水上活動,經常到海灘游泳,懷疑因平日經常用棉花棒挖耳朵,令耳垢反而被推入耳內。有次游水後,「左耳完全聽唔到嘢」,並有耳痛不適,進食時疼痛加劇,遂急急向醫生求診。檢查發現病人因耳朵入了水,令耳垢發脹及阻塞外耳道,出現「游水耳」的問題。當中更內藏很多發炎物,需要清膿程序,並以棉花輔助撐大受阻耳朵,病人需要接受抗生素及消炎藥作治療。

保持乾爽 避免棉花棒挖耳

陳稱,要預防水上活動的耳朵受傷,無論是參與游泳抑或玩滑水,最好使用水上活動專用的耳塞,以減少耳朵入水,引發外耳炎,並提防耳膜穿破。日常要盡量保持耳道通爽,減少用水清洗耳朵,包括洗頭及沖涼期間,之後要避免用棉花棒挖耳朵。

由於耳垢會自然從外耳道排走,陳指市民毋須用棉花棒刻意清理及挖耳朵。一旦耳朵濕透了,必要用棉花棒,建議只用於比較外圍的位置「索水」,因為耳內的水較易蒸發,配合風筒離遠吹乾耳朵已足夠。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