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前總統撐「香港之路」

愛沙尼亞前總統
撐「香港之路」

【本報訊】反送中運動生生不息,有網民自發明日舉行升級和理優行動「香港之路」,仿效30年前波羅的海人鏈,號召各區市民手牽手宣示反送中五大訴求。活動暫擬定39個集合點,分佈於三條港鐵綫,晚上7時集合,9時結束。「香港之路」引起人鏈行動發源地關注,愛沙尼亞前總統在facebook發文指出,行動是自由意志的體現,激勵各國以至今天的香港。
記者:張雅婷

30年前,波羅的海三個國家有200萬人手牽手築成675公里長的人鏈,表達對於脫離蘇聯各自獨立的訴求,行動被稱為「波羅的海之路」。明天,歷史或在香港重現。

愛沙尼亞前總統伊爾韋斯發文提及「香港之路」,指行動是自由意志的體現。互聯網

「香港之路」fb專頁發放宣傳片,號召市民響應行動表達訴求。

1989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逾百萬民眾築成人鏈,爭取脫離蘇聯獨立。互聯網

39集合點分佈三港鐵綫

「香港之路」facebook專頁初步擬定39個集合點,分佈於三條港鐵綫,包括港島綫集合點13個、觀塘綫15個、其中太子站連接荃灣綫另外11個集合點,呼籲公眾晚上7時到指定港鐵站集合,8時築人鏈,9時解散。

是次活動引起外國關注,人鏈行動發源地愛沙尼亞,前總統伊爾韋斯(Toomas Hendrik Ilves)在facebook表態,稱活動是自由意志的體現,「自由意志繼續激勵着各國,直到今天,將自由和民主的人鏈帶到香港街頭」。愛沙尼亞國會議員兼外務委員會副主席Marko Mihkelson同樣於facebook表示支持。

美國雜誌《Newsweek》及愛沙尼亞網上雜誌《Estonian World》等媒體亦有報道事件。其中《Estonian World》報道,「香港之路」行動是由一間設於愛沙尼亞的港資初創企業在秘密的互聯網討論區發起。

這個因害怕被中國政府報復而不願公開名字的企業代表表示,受到「波羅的海之路」啟發,因而在香港的討論區提議今次行動,「當大家在討論下一步行動時,我提出過好幾次,是否可以在香港實行,很榮幸方案得以落實」。

她不認識香港的發起人,只希望香港政府會走出來回應示威者訴求,讓香港人重回昔日和平生活。她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香港人今次不會低頭,我們已下定決心,因為我們知道這可能是最後一次面對中國政府政治迫害的示威,所以有些學生已經向德國尋求政治庇護。」

她不肯定「香港之路」會帶來甚麼效果,但認為值得一試,「現階段我們甚麼也要嘗試,既然在愛沙尼亞成功了,我們覺得有希望,即使只能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已經是好事」。

「香港之路」專頁強調,這是一個和理優升級行動,會比以往更有序及和諧,亦希望藉着提供一個機會給各區市民一起手牽手化解僵局。築人鏈是參考「波羅的海之路」的做法,旨在以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繼續表達訴求,同時可以引發正面的國際輿論。

發起人提醒勿阻礙交通

由於未能預期參加者數目及不會對公眾造成滋擾,活動未有申請不反對通知書,建議公眾自行評估風險。對於警方記者會質疑築人鏈會影響交通,專頁澄清行動目的並非阻礙交通道路或行人路等不合作運動,並提醒參加者切勿阻礙交通及盡量不要阻礙途人。此外,由於並非遊行集會,因此不會叫口號,但可以一起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