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英資洋行興衰怡和遷冊生意旺 太古北上冇運行

財經專題:英資洋行興衰
怡和遷冊生意旺 太古北上冇運行

怡和與太古兩間英資洋行,過去一直是市場比較的對象,前者在1984年中英談判後期,宣佈將從香港遷冊百慕達,公司重心轉離香港;後者選擇留港發展,並將旗下企業引入中資。以往怡和遷冊被指錯失香港發展最好時光,不過《蘋果》對比兩者過去20多年發展,怡和撇除重估的股本回報率多年來高於太古,太古表面風光但受中方掣肘。比較股價,被揸緊錢袋的太古在香港回歸22年來,僅升約33%,同期怡和的股價已升了六倍。
記者:孫樂祈 王琳

怡和遷冊前在香港發展如魚得水,美國《財富》雜誌曾指香港的權力分佈,依次為馬會、怡和、匯豐及港督。怡和百多年前已打破官守議員壟斷的局面,怡和大班成為港英政府最高決策機關行政局的成員,踏入權力核心。在此之前,據《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所記,英商與總督的關係已非常密切,因香港早期未有公務員制度,官員可與英商合作經商,官員家屬亦為拉攏對象,港督寶靈之子約翰查理,就被怡和洋行聘為高級員工。

回歸前英資影響港政壇

太古亦相當具影響力,1981年太古原大班彭勵治被委任為財政司,太古時任執董鄧蓮如一度成為立法局及行政局非官守議員,更曾擔任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傳言她甚至能繞過港督,直達天庭與英國首相聯絡。

早於回歸前已擔任立法局議員的詹培忠指,行政局屬於港督顧問,地位比議員更高。據《李鵬飛回憶錄》指,鄧蓮如介紹行政局班子給彭定康認識,包括後來出任特首的董建華,就是在港島中半山雅賓利大廈的太古大班屋設宴。

太古與怡和的分水嶺,在於面對回歸的態度。1997年後,香港再非英資天下,匯豐大班必為行政局成員的慣例取消,鄧蓮如亦提早於1995年退下火線,1996年遷居英國。怡和早於1984年決定遷冊,在港的政商影響力已逐步下降,旗艦之一的九倉早於80年被船王包玉剛收購,置地旗下的銅鑼灣皇室大廈、灣仔夏慤大廈等售予華置(127),一批土儲及商場售予新地(016)。

太古則留港發展,斥巨資發展太古廣場建築群。同時為確保旗下國泰航空(293)在1997年後經營及航權穩固,在匯豐極不情願下,要求它讓出10%股權予中方,在1987年獲榮智健的中資中信集團入股,後來國泰甚至與國航(753)互控,2009年國航持國泰股權29.99%,太古亦在內地大幅擴張其可口可樂罐裝生意。太古地產則在內地投資開發多個商業項目,包括在北京三里屯、上海前灘等均有大型商場連酒店的太古里,另一品牌太古匯在廣州及上海擁有商廈、酒店與商場,經濟上極為依賴內地市場。

不過,太古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卻未有同步跟上生意發展步伐,回歸後在政壇一直低調,直至2016年,國泰航空服務有限公司主席丘應樺,突出戰立法會航空交通界別,最終敗於自由黨的易志明,此後太古再無出手,同時反映「朝中無人」的缺口。

翻查太古多年業績,除了地產業務、飲料及實業業務表現平穩,過去10年均有利潤外,其他業務乏善足陳。其中,國泰業務自2014年起受燃油對沖虧損合計損失逾250億元,加上廉航市場競爭,盈利表現不佳。另一「失血」業務為太古海洋服務,自2015年起已連續四年虧損,合計損失逾115.33億元。

太古營業額依賴中港

整體而言,太古集團有一半營業額依賴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過去10年營業額雖然劇增243%,至846.06億元,但基礎利潤僅增長61%,至85.23億元,生意是「好睇唔好食」。

相反,怡和撤資後表現出眾,集團在香港回歸後減少中港業務的資產比重,把資源投入東南亞市場。翻查資料,集團在1999年趁亞洲金融風暴、印尼經濟不穩,通過旗下怡和合發收購從事車輛貿易的Astra International 50.1%股權。

隨着印尼經濟快速發展,Astra International逐步成為怡和集團的盈利支柱,去年佔集團營業額及股東應佔溢利比重分別達40%及26%,至171.33億美元(約1,336.37億港元)及4.65億美元(約36.27億港元);加上牛奶國際及置地本身在東南亞的業務貢獻,怡和集團在東南亞業務佔營業額比重達60%,利潤佔比40%,分別達251.89億美元(約1,964.74億港元)及6.89億美元(約53.74億港元),較2008年增加70%及91%。

近年怡和在香港的活動,主要是重建銅鑼灣怡東酒店,投資額51億港元。

對比怡和及太古,前者撇除重估的股本回報率為6.5%,太古得3.3%。相較股價,前者22年來勁升六倍,而太古升幅只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