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題:文化服務政治 破壞影壇盛事改劇本 反台獨 中共杯葛金馬獎

兩岸專題:文化服務政治 破壞影壇盛事
改劇本 反台獨 中共杯葛金馬獎

8月盛夏,中共國家電影局叫停大陸電影參與台灣金馬獎,事件震撼華語影壇。國台辦官員明言此舉衝着民進黨而來,反映大陸將金馬獎綁上政治爭拗的戰車。台灣金馬獎是華語影壇盛事,多年來也是兩岸文化交流平台,惟大陸此舉吹起「反臉」號角,理想的平衡面臨破局。面對着一場沒有火花的文化戰,封殺台灣電影儼然寫入中共「反台獨」劇本之中,意味兩岸統獨前哨戰已悄然展開。
記者:李俊杰

金馬獎成立於1962年,「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的名字,也是國共兩軍早年對峙最前線,充滿對抗意味。自1984年起,金馬獎開始由民間電影團體與新聞局輪流協辦,沒有官方硬指標,走向自由多元的方向,容許各種意識形態的電影登場。1996年起開始接受大陸電影參賽,使得金馬獎的陣容更加強大。
「在評審過程中,回到創作,(只討論)電影好不好,觀點好不好。」金馬獎前評審、台灣著名導演林正盛向《蘋果》記者表示,金馬獎不會以意識形態談創作論電影,也因此他認識的一些大陸電影界友人、導演、製片人都很喜歡金馬獎,因為他們感受到創作真正被尊重。

大陸演員馬思純(左)及周冬雨在2016年齊封金馬獎影后。

手段強硬 推向對立

大陸以統一台灣為長期目標,政治問題成為兩岸電影人不言而喻的禁區。「我們基本上不會談統獨的問題,這是默契,互相尊重。」林正盛表示,不要去爭辯,不要讓對方不舒服,這個是做人很基本的原則。正是這種默契,使兩岸電影人20多年交而不破。惟隨着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民族主義高漲,官民均出現泛政治化傾向;今年初習近平的「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談話也以「統一」為基調,國際上全面打壓台灣,將兩岸人民推向對立。

去年金馬獎,台灣女導演傅榆憑《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最佳紀錄片,發表感言時「我真的很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真正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其後上台的大陸電影人發言反擊,當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鞏俐甚至拒絕上台頒發最佳劇情片,慶功宴也取消出席。

最終目的 踢走台片

至今年6月,金雞獎刻意與金馬獎撞期,舉辦地點也永久落戶福建廈門,與台灣隔岸對峙,本月更正式禁止大陸電影參與本屆金馬獎。去年憑《影》成為大贏家的張藝謀,縱然今年執導備受矚目的《一秒鐘》,但也確認不會參與金馬獎,其他大陸電影也紛紛退出。國台辦副主任龍明彪其後明確回應,台灣政治生態和蔡英文政府是大陸發禁令的主因。

本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向《蘋果》記者指,大陸這張「金馬獎牌」有短中長期三個目標。短期是企圖幫金雞獎搶金馬獎觀眾,中期是吸引更多台灣電影工作者到大陸,長期則是要蓋過台灣電影,不排除往後會以「一個中國」原則,在一些國際電影節排斥台灣,「透過政治、外交、經濟等手腕在娛樂或通俗文化上擴大影響力」。

劉銳紹提到,「目前北京最擔心通俗文化影響了思想教育,尤其是習近平思想教育……自己沒有吸引力,就要壓制人家的,逼藝人都要表態,向政治服務」,情況如同香港商界起初在反送中上蒙混過關,但北京提出明確要求時就得歸隊。作為兩岸交流橋頭堡的電影界,在中共一聲令下,不談政治的默契逐漸被打破,大陸乃至在台灣的電影人已失去不表態的自由,動輒打出「愛國反台獨」旗號自保。

無獨立觀 創作敗壞

去年3月,大陸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被裁撤為三個獨立部門,其中國家電影局劃歸中宣部管理,說明中共認為電影需協助構建主流意識形態。「根據中國電影界的朋友,中國的金雞獎偏好主旋律電影,就是『我認可的電影』,符合他們政治的電影會比較容易獲獎,也有被認定或被內定的情況。」林正盛表示。

台灣資深影評人、前金馬獎評審藍祖蔚力批,金雞獎一切粉墨為政治,「連周恩來的故事都不知拿過幾座紀錄片獎了,那種政治氛圍下的給獎結果,多數人就算嗤之以鼻」。相較之下,金馬獎在半世紀以來累積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這是金雞獎內難以企及。

談及台灣電影的前景時,林正盛略帶悲觀地向記者表示,「這是台灣或香港的華語電影某一種宿命」,大陸市場龐大,但它的意識形態審核令人不去談深刻的問題,不敢呈現自己獨立的觀點,創作這一塊就要敗壞;若盡是拍一些青春愛情、清新的電影,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台灣的電影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