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馬獎經過逾半世紀的發展,規模越辦越大,自2009年參賽作品數量突破100項起,每年報名參賽的作品數量穩定增長,大陸電影也佔相當重要的席位,甚至出現客家佔地主的情況。以至今年大陸電影缺席下,最重要的參賽長片明顯不足,比去年一下子少了80部,也讓人擔心金馬獎能否在沒有大陸電影的參與下發展下去。
以去年金馬獎為例,在115項入圍作品中,來自大陸的有61項、來自台灣的僅40項。今年的報名金馬獎作品雖達685項,再創新高,惟最被人看重的劇情長片卻少了整整80部,之所以數字上仍創新高,主要得力於新增的100部劇情短片。可以預計的是,今年的金馬獎定失色不少,甚至會出現出現入圍者沒人踏紅毯、獲獎時沒人領獎的窘況。
向國際影展發展
事實上,在龐大的市場下,大陸電影即使利薄,投資額仍動輒破億,而且人才及產業鏈亦已成熟,不乏有國際知名度的大導演及演員,如張藝謀、鞏俐等參與。以近10年的大陸及台灣電影在金馬獎獲獎情況來看,除年度最佳劇情長片及最佳導演打成平手,最佳男女主角均為大陸演員獲獎最多,分別獲獎7次及4次。去年大陸電影成為大贏家,6部電影囊括14座獎項,金馬獎獎項的一半。
在這樣的局勢下,台灣越來越多聲音質疑,由台灣人出錢舉辦的金馬獎,卻成為大陸電影的領獎台,而金馬獎評審則堅持以專業獨立、不應受政治干涉的態度去評核各項作品。台灣總體面對的問題還是每年自製電影太少,年產不到100部,難以填補大陸的缺口。以致不少台灣電影人及文化人也提出,金馬獎未來需要轉型,朝着康城或釜山的方向,發展為世界級規模的影展。
金馬獎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