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天是爆發急性腸胃炎的高𥧌期,近期因急性腸胃炎往普通科門診及急症室求醫的病人有上升趨勢。家庭醫生表示,踏入炎夏,診所接獲的屙嘔病人增加約兩至三成,有病人因「掃街」狂食,導致連續屙嘔10多次,「嘔到塊面微絲血管爆裂」,提醒市民要光顧有信譽的食肆,忌吃不潔及未煮熟食物,提防病從口入。
記者:梁麗兒
衞生防護中心定點監測數據顯示,截至本月10日的一周,普通科門診每千名病人,便有7.4人因屙嘔等急性腸胃炎求診,比對上一周增加近24%,為今年累積至今最多。同期,私家診所每千名病人中,也有21.7人因腸胃炎求診。若比較近月情況,私家診所接獲的腸胃炎個案以今夏6月較多。
另外,在過去一個月,公立醫院急症室接收的腸胃炎個案呈上升趨勢,在本月4日至10日期間,每千名病人便有97人因腸胃炎求診,當中包括腸胃炎、胃炎、腹痛、嘔吐、腹瀉及食物中毒等個案。
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踏入夏天,腸胃炎個案開始持續增加,傷風感冒等個案則回落,至近月因屙嘔肚痛求醫的病人增加約兩至三成,當中包括有不少兒童及年輕人中招。常見原因包括進食受污染的生冷食物,例如沙冰、雪糕,或估計用不潔冰塊製成凍飲。即使吃熟食都有受感染風險,例如器皿或食具受污染,包括進食前未有徹底清洗乾淨。另一情況是食物早已受耐熱的細菌污染,例如金黃葡萄球菌會釋放毒素,即使將食物進行加熱,毒素也不能被破壞,尤其夏天潮濕及炎熱的日子,最容易滋生病菌。
關指曾有一名年輕女士因親友由外地來港旅遊,故盡地主之誼,帶他們到各區遊覽及品嚐地道美食,其中一天「掃街」狂食,包括曾吃雪糕、沙冰等生冷飲食。她之後出現嚴重嘔吐、腹瀉及肚痛等不適,屙嘔持續10多次,非常痛苦,同行親友也有輕微腹瀉情況。女病人求診時,形容「食咗太多嘢,唔知邊樣食物出事」。因嘔吐厲害,疑因「嘔得太大力、chok得太辛苦」,令面部微絲血管爆裂,引致出現一點點紅色瘀斑。
冰塊受污染 增感染風險
要提防腸胃炎,關稱,除了注意個人及飲食衞生,包括進食前洗手、清洗食具等,也要光顧信譽良好及環境衞生的食肆,尤其炎夏最好減少「掃街」。製作沙冰的冰塊若受污染,都可增加受感染風險,揀選飲品時宜留意其製作方法及環境衞生。
進食未煮熟食物有一定風險,包括肉類、海產及雞蛋。食物安全中心建議烹調肉類時,確保肉汁清澈及不應呈紅色,蛋黃要凝固。若有懷疑,煮食時不妨用食物溫度計,檢查食物的中心溫度,至少要達到75℃高溫。煮湯羹或炆炖食物時,要煮沸並維持至少一分鐘。關提醒免疫力弱的人士,更要份外留意飲食,避免吃高危食物,提防受感染,包括長期服用類固醇的人士、癌症病人及有免疫系統問題的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