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心聲】
百年老字號泗祥號第四代傳人何國標感嘆說:「自從九七回歸後,中立報紙都變質了。以前中立報紙都敢出聲鬧,現在都不敢了,我覺得很欷歔。」標哥是《蘋果日報》忠實擁躉,連記者都自愧不如,因他由創刊至今,每日風雨不改買報紙,就算去年颱風山竹襲港,都堅持要落街買報紙,視《蘋果日報》為每日的精神食糧。數年前,記者和標哥首次見面,他便雀躍地問我的中文全名,今日如故友重逢,受寵若驚。
「當我看每一個報道,都會很留意記者和攝影師的名字,這個是我的習慣。」每次說起《蘋果日報》,他總是侃侃而談。
泗祥號在油麻地有過百年歷史,木匠世家現已傳至第四代的何國標。昔日油麻地是避風塘,因此這區的經濟活動,大都與「船」有關,泗祥號早年便是靠製造船上的律囉起家。這家老店從戰前、日佔時期到戰後,見證着經濟起飛的香港,亦見證着油麻地在文化和時間上的變遷,走過百年,律囉製作由第一變唯一。
標哥1970年中學畢業後,便在舖頭幫忙,一直做到今日。「我小時候的志願是做天文台,哈哈!不過冇得選擇,我們這些叫『食刺』長大,所以都習慣了,手皮幾呎厚。這行業已經式微,好彩我們是自己舖,沒有夥計只有我一個人做,勉強可以維持生計。仔女都沒有興趣接手,我都是做得一時得一時,做到收樓便再見了。」
父從不看《大公報》
「舖頭都是全靠他,沒有他,舖頭今日已不存在,委屈了他。」80多歲的何爸爸看着兒子訴出心聲。每日何爸爸總會到舖頭一、兩小時,在後面辦公室桌看看YouTube、翻翻報紙。「在《蘋果日報》未創刊前,我爸爸看《工商》、《華僑》、《香港時報》,不會看《大公報》,可見我們讀報的政治取態。」標哥說。
何爸爸在香港出世,雖然未經歷過共產黨管治,但是對共產黨觀感一般。「我不是好憎共產黨,亦不是太喜歡,冇理由三反五反地主被打靶,整個中國像瘋人院。希望不會這樣快殺到來,我冇本事走,死都要留在香港。」
發聲 「是你們的存在價值」
每日下班後,標哥總是習慣拿罐啤酒,一邊看《蘋果》一邊飲啤酒,這是他每日最開心的時刻。「揭了幾十年報紙,喜歡『揭』的聲音和手感。雖然都會上網看,但睇報紙已成為習慣了。」
除了新聞,他直言最愛看副刊,更打趣說:「現在覺得它好,是因為沒有風月版,以前拿着好尷尬呢!蘋果副刊質素很好,請了這麼多副刊高手寫東西,我喜歡看古德明、陶傑的文章,最特別的則是畫漫畫的尊子。」他續說:「觸動到我的,是你們現在製作的六四30周年特輯,現在已經看不到其他報紙有類似特輯刊登,所以我很珍惜你們的報紙。其實你們有冇受過威脅?」記者反問,那你有否擔心過?「我擔心你們多於我自己,我不怕,如果怕便不會接受你們的訪問了。有些人不敢出聲,但你們夠膽發言,代表我們小市民心聲,這些便是你們的存在價值。」
記者:何嘉茵
攝影:張志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