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駕光臨】
隨着新BMW Z4輸港後,另一部有「血緣」關係的Toyota Supra亦正式抵港,兩車雖共用大部份機械及動力結構,駕駛感卻截然不同。Supra軚感豐富,轉彎指向快且準,我buy。
數近期最具話題車款,非BMW Z4與Toyota Supra莫屬,相信大部份車迷都知道,兩車共用引擎、波箱、車架及懸掛結構,亦同於奧地利廠房生產。據Supra總工程師多田哲哉指,兩品牌合作始於2012年,當年他曾飛往德國,商討合作開發汽車的可行性,當時仍未有具體計劃,起初曾傾向以i8為基礎研究共通車款,計劃最終放棄,後改為以當時仍在開發階段的Z4為重心,並與Toyota合作推出新車,而正式落實將Supra重生,其實是近一、二年才決定。
凹陷車頂設計 向2000GT致敬
多田哲哉進一步解釋,Supra歷來都採用縱置直列機器,當時市面最強的直6引擎,便是BMW的3.0公升Twin Scroll Turbo,而且Z4車架結構一流,除剛性比昔日旗艦LFA的全碳纖車架更強外,軸距、前後跨距比例、前後50:50重量分佈,都是上佳FR結構,與Supra的高性能定位不謀而合。
兩車雖共用車架及很多機械組件,但在調校方面各師各法,例如引擎及波箱程式、吸震筒硬度、防傾桿粗硬度及扭力,都由Toyota自行操刀。外觀方面,大部份人都認為Toyota FT-1 Concept就是Supra概念版,不過多田哲哉表示兩車輪廓雖然相似,但無直接關係,新車設計亦沒刻意保留歷代神髓,尤其是已取消上代經典的六圓燈設計,車尾亦換成小鴨尾翼及拋幅誇張的肌肉線條,不過呈凹陷的車頂,則是刻意向經典車2000GT致敬。
車廂BMW味重 駕駛感有別Z4
車廂方面,Supra與Z4較明顯的分別是中控台沒微微斜向駕駛者,軚盤、座椅、儀錶都是自家出品,不過車廂仍有濃烈BMW味道,如引擎鎖要抽兩次才能打開,冷氣、屏幕、旋鈕、波箱、電子手掣等操作配件,都不難於BMW車系上發現。另一值得讚揚的地方是,供膝蓋頂着的軟墊面積相當巨大,攻彎時大大提升下盤穩定性,不過較奇怪是尾箱與客艙完全貫通,中間沒有間隔板,換言之若放滿雜物的話,碰撞時便會產生較大聲響。
起初,記者也以為Z4與Supra的駕駛感相當接近,實際上卻截然不同。Supra的坐姿十分理想,座椅剪裁較厚身,包身及承托力均一流,軚盤握持感則不及Z4實在,但A柱沒有Z4那麼粗壯,不會太阻礙視線。由於Supra採用硬頂結構,車重要比Z4輕70至100kg,駕駛時會感覺到重量分別,另一個感覺是車架更硬淨,有忠實路訊傳遞,清楚感覺到四支吸震筒與路面的接觸,轉向較實在,路感及軚感都較豐富。
避震硬中帶柔 後軸表現靈活穩定
Supra的車頭偏長,不過指向既準且快,避震筒調校硬中帶柔韌,車架沒絲毫扭動,所有路面凹凸全靠避震消化,重煞下車頭俯伏輕微。另一出色地方是後軸表現集靈活與穩定於一身,可於彎心利用大扭力推動車身提早出彎,橫移幅度漸進兼受控,駕駛時有濃烈FR味道。動力表現方面,Z4的340hp與Supra的335hp輸出基本上沒太大分別,8速波箱效率高,銜接亦爽快,但留意到Z4波箱較願意高轉降檔,而Supra的保護程式則較強,但勝在喉聲調校得雄壯一點,駕駛感拳拳到肉。最後,多田哲哉亦提及到,這台3.0公升引擎仍有很多升幅潛力,而且車架仍可輕鬆承受多近百匹,不過他認為目前的調校最具操控感及平衡性,至於將來Supra會否推出混能版本,他斬釘截鐵回答:「絕對不會。」
Toyota GR Supra規格
引擎:2,998cc直6 turbo
馬力:335hp/5,000-6,500rpm
扭力:500Nm/1,600-4,50rpm
傳動:8前速自動,後驅
售價:$798,000起
查詢:皇冠汽車
採訪:廖宏俊
攝影:徐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