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期痛症不適困擾不少都市人,對於部份嚴重個案,連服用止痛藥也無助減輕疼痛。骨科醫生指出,頸、背及腰部的長期痛症與脊椎問題關係密切,常見成因包括坐骨神經痛及椎間盤突出等。但直接以手術治療風險較高,病情較不嚴重的患者可考慮以「經皮外硬膜注射」治療,直擊痛楚根源且副作用輕微。
記者:何家朗
長期痛症在本港十分常見,一項曾訪問5,001名市民的調查顯示,34.9%受訪者曾出現持續超過三個月的痛症,35.2%人曾經歷多個身體部位疼痛,當中最常見的是頭、背及腳部,影響亦較嚴重。
對於頸、背及腰部長期痛症,常見的成因大多與脊椎健康有關,包括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脊椎退化及頸椎神經痛等。曾有本地調查指出,38%長期痛症患者工作受影響,病發時須請病假,更有71%患者出現焦慮或抑鬱等精神困擾。
要紓緩痛症,常見療法有三種,包括止痛藥、物理治療及手術,但各有其限制。港怡醫院骨科名譽顧問醫生林祥慶表示,一般而言,在痛症初期,醫生會向患者處方口服止痛藥及安排物理治療,但前者對長期痛症的患者藥效甚微,部份患者則因疼痛而難以開展物理治療。
常有脊椎相關痛症的患者,會索性接受手術治療,一舉解決痛症。然而,脊椎手術具入侵性,涉及傷口及削骨等程序,帶來的風險較大。林指,除非病情十分嚴重,否則其實大部份痛症患者毋須接受手術,但市民對各樣療法認識較少,當止痛藥和物理治療無效時,便直接以手術治療,無故承受額外風險。
物理治療鞏固療效
林指,病情不至於需接受手術的患者,可嘗試接受「經皮外硬膜注射」治療,先透過磁力共振確認脊椎痛症病發點,以特殊針管刺入脊椎硬膜外腔,直接將低劑量類固醇注入受壓的神經附近,達到消炎、消腫及降低痛楚等功效。他解釋,這種方法風險較手術低,但由於直擊痛楚根源,療效遠比止痛藥強勁,止痛效果可長達三個月,之後只要再接受相應物理治療,便可鞏固療效。
林提醒,雖然「經皮外硬膜注射」風險較低,部份患者仍有機會出現頭暈、頭痛或神經痛等副作用,但身體能自行修復,一段時間後便會消退。他建議有意接受相關治療的患者,應先向醫生查詢,了解及接受病情評估後才再作決定。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