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逆權風暴局勢未見緩和,同為區內金融中心的新加坡,成為富裕客群資金離岸處理的避風港。以資產總值計為東南亞第二大金融機構的新加坡華僑銀行,其集團行政總裁錢乃驥表示,近日有關當地開戶及是否需親身處理等一般性查詢雖有增多,但並無見到很大流量的財富管理轉移至獅城,他相信即使本港出現社會矛盾,短期可能會有些微影響,中長期而言,香港始終有存在價值,仍可維持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地位,至於該集團對大中華及大灣區的五年計劃則不會因而改變。
反而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經濟增長緩慢,私人投資趨保守,他估計今年集團信貸增速會較去年低(去年約升9%),「維持中位數增長約4%至5%。」去年第四季信貸增長力度已見減慢,今年首兩季集團表現亦較預期低,「第二季貸款按年只增4%,按季更僅升2%。」不過,旗下華僑永亨銀行在港業務市佔率不算大,相信本港貸款增長率仍會較集團整體水平為高。
中美貿易接連開炮,亦加速企業將供應鏈從中國轉往海外市場。錢乃驥說,東南亞是其中一個遷徙重點,當中又以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為區內三個主要國家,當企業部署海外投資時,均需銀行服務支援。
錢乃驥指華僑銀行在區內歷史悠久,而上述三國亦有完善分行網點,故受惠供應鏈遷移獲取新業務上,「集團比中資行更有優勢」。
投資4億搞數碼化
金融科技是銀行業大勢所趨,虛擬銀行亦將於年底前在港面世。華僑永亨銀行行政總裁藍宇鳴透露,該行會推出為期三年總值4億元的數碼化投資計劃,但此舉並非為了與虛銀競爭,而是配合業務發展的必須投資,該行亦「唔介意因投資而令短期成本效益比率高啲」。
去年度華僑銀行來自大中華區稅前盈利達10.37億坡幣,對集團佔比由2013年的6%升至19%,按集團去年釐訂的五年計劃,到2023年來自大灣區的稅前盈利,將由6.05億增至10億坡幣。
上月中《彭博》引述私銀界消息報導,自修例風波以來收到大量新資金由香港流入新加坡開立離岸戶口的查詢,資產總值主要介乎1000萬、2000萬美元(7800萬至1.6億港元)的高端個體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