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控制搵錢命脈 港富豪跪低五大地產商總收入 三成來自內地

京控制搵錢命脈 港富豪跪低
五大地產商總收入 三成來自內地

【財經專題】反送中運動歷時逾兩個月,大孖沙本來明哲保身,惟本月初黨媒發功,點名批評地產商,後者近日全體歸隊靠邊站,登報發聲明撐警兼撐政權。本報翻查多間公司年報,發現所謂港資大孖沙,一早已經落重注在中國,五大包括長和系、新地系、恒地系、新世界系、會德豐系,歷年累積投資數以千億元計,上市地產旗艦平均總收入約三成來自中國,「錢袋」可謂被緊緊「摙住」。國家機器難敵,因保護國旗不力及商場拒警告示而被黨媒重點鞭撻的九倉(004),國內業務佔收入比例超過八成,揸頸就命。近日跪低為黨搖旗吶喊,連炎黃子孫、顏色革命都統統用上。

長實內地收入 去年仍達238億

長和系資深顧問、「超人」李嘉誠以「三無」登報,無責罵示威者、無盲撐特首、無提及警隊,署名更用上「一個香港市民」。超人早於5年前佈下天羅地網,同時中港業務佔其商業王國比例偏細。

截至去年底,中國區佔長和(001)EBIT約12%,金額達86億元,香港則由5年前16%跌至2%,稅前利潤貢獻只有15億元。至於地產旗艦長實(1113),收入總額約為645億元,中國佔238億元(36.92%),香港佔231億元(37.07%)。中港比例看似不相伯仲,其實來自內地的收入,已由2016年的370億元(53%),3年來減少逾三成,至去年底238億元,香港亦由323億元,減少近三成,至231億元。土地儲備亦有入無出,國內土儲3年減三成,而據資料顯示,2013年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後,長和系在內地再沒拿過地。

資產減磅,李嘉誠同時遷冊離港。2013年由電能(006)分拆的港燈(2638),是在開曼群島註冊;2015年世紀重組,兩大上市公司長和及長實均在海外註冊,是五大地產商中唯一例子,目前長和系僅電能在香港註冊。

經濟學者關焯照指,長和系中港投資比例細,李嘉誠講話也相對較少束縛,同時其江湖地位也令他的言論較有自主性。

超人及長和系的行動被內媒針對為走資,而長和最近一次是在5月反駁走資論,指集團在中國投資規模龐大,涵蓋地產、能源、港口、 零售、電廠及基建等多個範疇。當中包括荔灣天然氣田項目投資額約400億人幣,而和記港口目前在8個城市、9個港口營運78個泊位;地產業務方面,集團目前於內地21個城市擁有56個寫字樓、住宅、商場及酒店等。

新世界鄭家純 發聲明「表忠」

鄭家純家族一直對中央言聽計從,而且與內地富豪相當熟稔,近日無論是公司聲明抑或以個人名義登報都主張反暴力、保民生,類同民建聯的口脗毫不令人意外。目前家族上市旗艦新世界(017),中港收入比例逼近五五開,而單位物業銷售更是中國多於香港,尚未計及鄭家純家族私人擁有的周大福企業於內地的投資規模。

據年報顯示,新世界去年收入606.9億元,香港及中國分別佔55%及43%,而截至去年底2,166億元的非流動資產則仍以香港佔多數,達到1,325億元,而中國地區則佔38%,涉及827億元。賣樓方面,2019財年在港應佔物業合同銷售金額約為105億元,而國內則為198億元人民幣,貨值超出香港一倍。當近期香港因政府拒絕聆聽民意而導致連串社會風波,新世界則繼續大額投資內地,上月底以111億元購入杭州地皮。

過往鄭家純曾經發言反佔中,並相信十年來香港將與大灣區融為一體。今次反送中運動初期,鄭家純亦配合政府、安撫市民,認為社會不應該擔心《逃犯條例》修訂。至最近以公司名義發出的新聞稿以「停止暴力行為 保障經濟民生」為題,內文有提到撐林鄭依法施政、撐警察嚴正執法;至於以個人名義登報則無再提林鄭及警察,扣除名稱及公司標誌只餘24粒字,分別是置中12個大字「反暴力 護法治 救經濟 保民生」及下方兩句細字「大家團結一心 香港明天更好」。

恒地李家傑身兼政協

一直是愛國護旗手的恒地(012)李兆基家族,早於九十年代北上發展,更曾經分拆中國業務獨立上市。即使經多年發展,恒地香港的地產業務收入貢獻及賣樓金額至今仍然遠高於內地分部。

日前以公司名義發出的聲明雖然有支持特首、政府及警方,但行文感性,篇幅多用於展述對香港前景的擔憂,並懇請示威者理性對話,未有提及恐怖主義或顏色革命一類的黨媒抹黑的字眼。

恒地去年收入219.8億元,中港兩地貢獻分別為75%及25%,當中無論物業銷售抑或租金收入都同樣以香港為主。例如去年香港物業總銷售達到259.5億元創新高,而國內的合約銷售總額則只有54億元,租賃方面,香港同樣佔收入比例七成。

雖然紮根香港,但恒地出言撐政府卻毫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長子李家傑目前身兼全國政協,素來呼應主旋律,今次《逃犯條例》修訂上亦從未離隊,明確表示修訂堵塞法律漏洞能夠彰顯公義。

同時系內煤氣(003)相當倚靠中國業務,在26個省市及自治區經營多達254個項目,去年總售氣量按年增長18%至230億立方米。期內中國內地燃氣、水務及相關業務的營業額為196.8億元,高出香港一倍。在數年前的雨傘運動中,曾經透過部門主管向員工派發「反佔中大聯盟」簽名表格,最終因員工反映疑慮而暫停。

新地屢重金北上奪地

在香港坐擁多個鐵路沿線商場的新地(016),在近日的社會運動中顯得進退失據,由沙田新城市廣場、元朗Yoho Mall到大埔超級城,無論警隊入內與否都備受攻伐,連向警方查問進場目的都被政權上綱上線視作割席,最終亦要跪低,白紙黑字列明「支持特首及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警方執法維護法治」。

據年報顯示,新地內地收入佔比日益增加。截至去年底止,收入總額約為856億元,中國佔約86億元(10.1%),香港佔約76億元(89%)。來自內地的收入,由2012年的約28億元(4%),6年來增逾兩倍,至86億元。另外,新地執行董事郭基煇曾表示,內地項目佔集團資產約兩成,當中大灣區內投資金額200億至300億元。

近年在內地拿下多塊重量級地皮,早前夥拍平安集團以132.6億元人幣投得浙江杭州市江河匯流綜合項目,地皮總成交金額創杭州新高。今年2月,新地斥60億元人幣發展廣州南沙慶盛商業項目,總建築面積逾350萬方呎,預計於2023年起分階段落成。

再追溯至2013年,新地就以近276億元人幣拿下上海徐家匯地王,即現在的徐家匯國貿中心ITC。在華投資比重日漸增加,要保住營商許可證,有些話就不得不說。

九倉置業靠內地旅客

吳光正家族持有的上市公司近日成為黨媒批鬥箭靶,當中會德豐(020)、九倉(004)及九倉置業(1997)均在不同層面涉獵地產業務,而賬面上的國內房地產投資主要透過九倉進行,去年有超過176億元收入來自中國內地,佔比近84%冠同行。

九倉早於千禧年進入內地,2006年管理層決定加大在中國投資。據年報顯示,十年前香港地區佔九倉收入超過四分之三,而中國業務收入貢獻39億元,佔比約22%。經歷分拆本港商場至九倉置業及多年來的持續投資,即使九倉管理層曾強調不會完全依賴單一市場,但數據上兩地業務貢獻的輕重之分相當明顯。九倉去年211億元收入之中,香港地區貢獻34億元,佔比只有16%,其餘絕大部份來自中國。

截至去年底,九倉在內地投資物業總值550億元,分佈於上海、成都、重慶及長沙,貢獻34億元收入,按年增加三成,而經營盈利亦較往年同期上升28%至18.72億元。至於九倉置業持有的貴重收租物業尖沙嘴海港城及銅鑼灣時代廣場,重點客群亦無疑是內地旅客。

5月份會德豐系的股東會上,吳宗權及吳天海都對《逃犯條例》避而不談,但家族旗下有兩間上市公司都相當依賴北水,吳光正終需發出強硬措詞聲明。學者關焯照指吳光正家族在內地有大量生意,在支持政權上無選擇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