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內,執導了兩個Music Video(中文還是譯「音樂錄影帶」,明明「錄影帶」這回事早已消失了差不多廿年),一個是去年年尾張敬軒的《百年樹木》,一個是最近出街吳浩康(Deep)的《船頭尺》。還記得當初張敬軒的經理人找我拍MV的時候,我是有點不知所措的,雖然我很沉迷粵語流行曲,可是我只拍過電影,而MV其實是完全另一種類型來,但既然找我,我就決定用我的方法,為歌曲寫了九頁紙的劇本,當作電影一般去拍。
而又因為我用這個方法拍攝,我的MV都有一個用來plug歌的短版,與一個講故事,10分鐘左右的長版。
最近的《船頭尺》比起《百年樹木》又再特別一點。當日拍完《百年樹木》後,跟唱片公司的幕後團隊熟絡了,我透露我一直想多些機會寫歌詞(去年我就用導演的「強權」,霸了《逆流大叔》的插曲《大叔情歌》來寫),怎料他們大約兩三個月前就給了我一首曲,希望我可以為吳浩康度身訂做一份歌詞,之後再度身訂做一個MV。為自己寫詞的歌曲拍MV,那麼順理成章的事,當然一口答應。
歌詞完成後,來到7月頭也未想通MV中應該呈現一個怎樣的故事,只大概有一些畫面。歌曲叫《船頭尺》,所以應該是陽光下海邊的一個中年人,過着有點自我的生活,或許會生個營火,又或者……,怎料在我還在構想之時,收到唱片公司的通知,希望歌曲可以與MV同日於8月頭出街(一般都是先出歌,大約兩個星期左右才出MV),而我7月尾早就安排了要離港兩星期,再加上Deep正在拍電影,只能抽到其中一個晚上出來,總之種種原因下,我只能在收到消息那天的七日後就開機拍攝,當中只有一個星期時間由零開始去構思與準備,而我當下其實是甚麼都未想通的,而「陽光海灘」這一點都因為Deep只有晚上檔期而不能實行了。
幸好,我是在香港電影圈成長的,沒有甚麼所謂拍不到的故事,那刻我立即問:「既然時間那麼緊迫,你們公司有甚麼場景可以不用申請就可以立即變出來的?」於是,我就得到了一間戲院,而我就依據戲院這兩個字,去想出一個故事概念,之後再去睇景,認真了解到戲院內每一個可用的場景後,再回去寫一個愛情故事的劇本。
在香港,無論影壇還是樂壇,近年都在奮戰中,巿場小,資源更少,就着時間與成本上的資源去變通,已經是必然的事情,所以我們更需要的就是對創作的了解,只要你自己能深入了解你最需要的命題與戲劇重點是甚麼,你才可以在不停轉變的情況下,用「變通」的方法,「變」到一個你自己想講的故事出來。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