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指上「骰」情書 - 鄭天儀

【詠物誌】指上「骰」情書 - 鄭天儀

我是在臉書認識台灣的九十後蔡胤勤,被他經營的專頁Paper Matter吸引,我們更由一分鐘的神交朋友開始聊起藝術家創作書(Artist book),感受到他對藝術家創作書的迷戀真摰無偽。上月得悉他來港幾天,索性請他到大業書店分享一下收藏,想不到他扛了近百本珍藏與展冊,吸引了幾十人來聽講座,興奮地說起每本創作書的故事時,他猶如一個會通靈的靈媒。

首先要知道,Artist book 與Art book是有分別的。「創作書是前衞藝術家們寄託烏托邦理想的空間。」蔡胤勤如斯着力推廣藝術家創作書,由於他認為那是最貼近群眾的創作格式,其核心不在於書的造型,它們根本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作品,視覺傳達了藝術家的觀念與自主性(autonome)。去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Christine Macel便以「藝術家與書本之館」為題,令藝術家創作書有規模地進入主流當代藝術領域。

紐約當代藝術家Eric Doeringer最愛玩「老翻」概念,他的微型作品Daily News Book,啟發自1962年Dieter Roth的Daily Mirror Book。

切碎報紙再組合釘裝 變視覺噪音

蔡胤勤也周遊列國搜索artist book,他介紹指,紐約是全世界擁有最完整的藝術家創作書體制的地方之一,2005年的紐約藝術書展更成為始祖,如今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藝術書展。

在蔡胤勤從台北千里迢迢帶來分享的藝術家創作書當中,我對一本袖珍如骰仔的創作書特別感興趣,那是Eric Doeringer的作品Daily News Book,啟發自1962年Dieter Roth的Daily Mirror Book。

「這本以報紙切碎再組合釘裝而成的微型書,仍舊有報紙的圖像、文章甚至廣告內容,但已經不能再被閱讀出意思來,變成了碎片和視覺噪音(visual noise)了。」蔡胤勤說,他經常帶這本介乎有字與無字的天書出外,卻最怕遺失它在某處。

紐約藝術家 排便紀錄製「小型雕塑」

生於1974年、身處紐約的Eric Doeringer是個很有趣的當代藝術家,視創作如嬉戲,沉溺玩嘢。

他創作了一個系列的作品叫Shit Stream,擺明是一個排便紀錄,天天為大便留影,更認真地把糞便定義為每天創造的「小型雕塑」。「不同構圖反映一個人日常生活的飲食、壓力和方方面面。」那惡心的圖騰讓我想起有「香港荒木經惟」之稱的陳偉江,2016年也出版過一本攝影集叫《藝術屎》(Art Shit),顧名思義成本書都係shit,好想知邊個會買來觀賞和收藏?

2008年Eric Doeringer又做過一個近乎社會實驗的裝置。他每個周末都會在曼哈頓第14街留下一個標有「免費圖書」的盒子,裏面放了一些小說。在放書之前他卻做了手腳,撕走了每本小說的最後幾頁,破壞書的功能卻簽上大名,將它們轉化為藝術品。然後他觀察路人拾起被破壞的書,會爆粗定會覺得「執到寶」?

他更早期的作品更癲,2003年Eric「售賣」他身上的痣的複製品。收藏家可以「認領」他身上任何一顆痣,購買後他會着紋身師在藏家身體上相同的位置紋上這顆痣,每位藏家還會額外收到一張原始痣的簽名寶麗來。最好笑是,有不少藏家「幫襯」,將「你的名字我的痣事」私有化。

蔡胤勤笑說,小小「骰」情書於他有很大的啟發,那就是artist book的魅力所在。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