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OL落田守護亡父果園 藉着龍眼說愛你

港故事:
OL落田守護亡父果園 
藉着龍眼說愛你

盛夏是龍眼的收成期,本港農業式微,但仍有一小撮農夫,揮灑汗水種出甜美果實。位於元朗的「潘媽媽果園」東主女兒潘素芬,平日是白領儷人,假日即變身農婦落田耕作及收割,即使遭烈日暴曬及蚊叮蟲咬亦毫不退縮,只因飽滿圓潤的龍眼中,蘊藏着女兒對亡父的承諾與思念。
記者:潘婉玲
攝影:梁瑞帆

前往「潘媽媽果園」需經一番轉折,它隱身於大棠村的農地中,被士多啤梨園及稻米田包圍。到達果園入口,只見一位綁着圍裙的年輕女子,正為客人稱量收穫及推銷自家製檸檬蜜,轉眼又要帶各人採摘檸檬,講解品種,「呢隻叫香水檸檬,佢嘅葉有一陣類似香茅嘅香氣,聞下吖!」隨即將葉子遞給身旁的男童,再手起剪落摘下一把龍眼供記者品嚐,手法純熟,誰也沒料到她於去年才接手果園。

Isabel用社交媒體帶旺果園,光顧的客人在採摘蔬果後,會稱量付款。

攞苦嚟辛 只因一個承諾

架着眼鏡的潘素芬(Isabel)身形嬌小,與媽媽的黝黑膚色大相逕庭,任文職的Isabel,原本終日身處冷氣房間,雙手只需於電腦鍵盤上遊走,去年開始,逢假期便拿起鋤頭走進田中,甚至凌晨播種種粟米,「原來做農夫真係好辛苦!」如此「攞苦嚟辛」,全因對亡父的承諾,「佢喺醫院捉住我隻手,叫我要守住果園,果園係佢一生嘅心血!」深明務農之苦,收入亦不高,潘父從小反對四子女落田,「阿爸話『讀多啲書就唔使耕田』,四個入面我讀書最少,咪等我嚟囉!」

果園由潘父於1984年創立,最初種植蔬菜,佔地約5萬平方呎的農地只靠潘父一人胼手胝足耕耘,收割後部份用作批發,部份由潘母運到元朗、上水擺地攤。直至2003年沙士肆虐,蔬菜需求劇減,令潘父白蔬菜利潤低,需求浮動,收入難以保障,遂開始轉型種水果,目前果園種有80棵龍眼樹,屬石硤龍眼,果型大、皮薄肉厚,甜脆爽口。另外,亦有荔枝、香水檸檬、花生及粟米等。潘父對龍眼樹高度亦有講究,近入口的數棵高達數米,可作擋風之用,園內的則只有成人的高度,方便潘母採摘,免去爬梯可能導致的危險。

2017年12月,潘父身體不適入院,確診末期肝癌,兩周後離世,相伴40載的老伴突然撒手人寰,令潘母大受打擊,果園一度荒廢。約半年後,逐漸收拾傷痛的Isabel重返果園,始發現迎來龍眼大豐收,總重量逾1,500磅,面對纍纍的果實卻徬徨失措,「見住咁多龍眼唔知點好,唔知拎去邊度賣,又擔心冇錢交租,冇人教我,因為爸爸已經走咗!」Isabel潸然淚下。幸得朋友提議,Isabel舉辦果園開放日,讓市民付費入場採摘,又提供網購,並透過facebook宣傳,「嗰個月夠錢交租,但我瘦咗十磅,媽媽瘦咗廿磅。」

山竹來襲 心血一夜盡失

打工仔有固定薪水,與務農的望天打卦屬兩碼子事,去年颱風山竹來襲,新界西北地區水浸嚴重,農田首當其衝,「我同媽媽淨係睇住乜都做唔到,直至屋企人打嚟叫我哋走。」翌日返回果園,大部份農作物已被吹毀或浸死,「原來可以一夜間乜都冇晒,幾個月嘅心血就咁消失咗!」Isabel憶起不禁雙眼通紅。

由於潘父走得突然,來不及作交棒準備,更無法傳授耕種秘訣,Isabel只可摸着石頭過河,今年荔枝及龍眼失收,只有20棵龍眼樹結果,荔枝更是零收成,令Isabel十分氣餒,「如果爸爸喺度,佢一定會話『嘿,唔使擔心嘅』。」現時主力為果園宣傳的Isabel笑言,於城市長大的小童害怕昆蟲及腳沾泥土,需好言安撫,「我媽媽講嘢好直接,會話『咁都好驚』。」因此,不擅辭令的潘母最愛還是埋首田中。

65歲的潘母,體力大不如前,難以獨力支撐果園工作,因此於Isabel上班的日子,潘母一般不會每天回果園,亦只會於下午3時後,烈日退去後才落田。也許因為半生務農,養成潘母與世無爭的個性,客人離開前不是着對方「下次再嚟」,而是推介附近的果園,沒有城市人的「同行如敵國」概念。犧牲假日時間,Isabel慶幸獲丈夫全力支持,雖然距離專業農夫的水準仍相距甚遠,Isabel坦言已無愧於亡父,「爸爸,我盡咗力喇!」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