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周記】
早前有關於日本長野縣白馬連峯的講座,考慮沒超過一秒,便決定報名。除了有專程來港的講者、白馬村觀光局的吉沢紘一先生,還有剛從長野登山回來的本地資深山友、山野作家及網站主編Teddy的分享,當然,多少也是因為被勾起的難忘回憶──那些年的日本高山初體驗。
日本三大雪溪之首 賞冰川遺蹟
那一年,完成了日本東北紅葉之旅後,回程時在機場看到一本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風光攝影集,就此迷上了。兩年後的夏天,終於成功組隊出行,目的地是橫跨富山、長野的北阿爾卑斯(又稱飛驒山脈),首站是最北端的白馬連峯。一般人登山多是為了登頂,我比較另類,目標是雪溪與高山植物,登不登頂,倒無所謂。
甚麼是雪溪?不少人誤會指的是冰川,冰川的定義是「經年積雪經重力或冰川之間的壓力,沿斜坡向下滑」;雪溪則是常用於地名的日語名詞,泛指被長年不化的萬年雪覆蓋的高海拔山谷。冰川還是雪溪,分別在前者的冰雪如河流一樣會流動,而後者則是靜止。位處白馬岳與杓子岳之間的「白馬大雪溪」,是日本三大雪溪之首 (另外兩處為針之木及劍澤雪溪),全長約3.5公里,落差達600米。雪溪不等同冰川,然而白馬大雪溪位處冰川侵蝕而成的U形谷中,攀爬途中會看到多處冰川遺蹟。
白馬大雪溪路線的登山口在白馬岳東麓的猿倉,走到雪溪下部末端的白馬尻,是個多小時步程的山徑,時值仲夏七月,沿途野花盛放,白根葵、衣笠草、延齡草、山荷葉、鵝掌草,色彩繽紛,好一個高山植物寶庫。雪溪旁的「白馬尻小屋」,是一座可以完全解體的山屋,每年十月都會拆件就地收藏,免被積雪壓毀,五月殘雪期過後,才從雪中挖出重新搭建。此段雪溪仍屬不穩定,為免危險,登山者會沿小屋後山徑再走一段,才切入雪溪。
冰雪層下是流水 登山者步步驚
香港山友大都沒有雪地經驗,而行走表面半硬不軟的雪溪,又是另一種經驗,若非老手,六爪冰爪加登山杖,是必要的輔助工具,否則寸步難行。雪溪的危險,在於冰雪層底下是流水,夏天邊緣部份融化尤其快速,形成脆弱的冰雪層,登山者容易踩穿冰雪層墮落,接近中軸線的位置,通常較為安全。行進時注意足下情況之餘,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雪溪兩旁山壁常有落石,雲霧中不時聽見傳來石塊快速滾落之聲,教人心驚膽跳。由於路線熱門,縣警山岳遭難救助隊會定期觀察雪溪路況,在冰面撒紅色粉末,作為登山指引路標。
濃霧從山頂向雪溪下湧,雪溪的坡度也越來越陡斜,開始走得有點吃力,幸好不久便到達海拔2,250米的蔥平,可以離開大雪溪,走上陡斜的碎石路。左面大雪溪頂崩塌部份,可見下面融雪匯集成強勁水流。這裏是一大片高山花田,濃霧之中,仍可隱約看見仲夏的色彩。到達海拔2,842米的白馬山莊前,還得要跨越「小雪溪」,高山天氣變化急促,經過避難小屋後,忽然吹起強風,接着大雨掩至,雖然全身防水衣物,仍然透濕到底,隊友們盡量貼緊,頂着三號風球般的風雨前行。
終於到達山莊,渾身滴着水,牙關冷得不停打顫,連推門的力氣也幾乎沒有了。初次體驗日本高山,確實難忘,往好處想,最差的都遇過了,往後的日子便容易捱過。
撰文:Daniel-C
好山愛水的城市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