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ember it’s now or never” - 陳沛敏

“Remember it’s now or never” - 陳沛敏

《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Winter on fire)導演艾菲尼夫斯基(Evgeny Afineevsky)向香港人發公開信,為抗爭者打氣,以「Remember it's now or never」作結。

《凜冬烈火》記錄了烏克蘭2013年底開始持續93日的獨立廣場運動,很多香港人看到片中原本和平示威的烏克蘭人,被麻木不仁的政權迫得紛紛戴上頭盔、自製木盾,身陷槍林彈雨,感同身受,同時驚訝於暴政極權打壓人民的手段,何其相似。紀錄片最觸動我的一幕,是當烏克蘭獨裁者已出動真槍實彈屠殺人民,死傷慘重,人們仍然奮不顧身,一個爸爸說,他出門上前線,女兒叫他不要去,說待她長大後會去爭取自己的自由,爸爸卻回答女兒:「若我們這一代不爭取,你們那一代就無法爭取了。」Remember it's now or never.

若在三個月前看這齣紀錄片,我可能無法感受當中的焦躁與恐懼,更難以明白克服這些恐懼需要怎樣的愛和勇氣。

很多道理,例如不要變成你討厭的人的模樣,知易行難,尤其運動已拖曳了兩個多月,北京越趨強硬,林鄭繼續耍賴,警方暴力升級,更不惜以放任黑社會、群眾鬥群眾、警察喬裝示威者挑起衝突等手段對付示威,能不憤怒嗎?

示威者是很多不同的個體,正如你我他,都有人性的弱點。在抗爭前線,我和很多同行不知見過多少次這樣的場面:有人在警署和紀律部隊宿舍外點起火,衝出來把火淋熄的,是另一個抗爭者;有示威者激動地罵圍觀市民影大頭,質疑對方別有用心,另一人急忙加入勸說,之後不斷說:「對唔住!我代佢同你講對唔住!」《立場新聞》記述示威者堵路,有市民要趕回家讓患病的老人家吃藥,「事後記者跟堵路的阿生提起那個無助的司機,男生既愕然,又坦言心情矛盾。『如果不狠心一點,就做唔成事;但如果咁狠心,就同班警察無分別……』」在機場的「阻你飛」行動中,有青年一面向記者解釋自己的迫不得已一面哭。

年輕人的焦躁、矛盾、掙扎,大家應該理解。如果過程中犯了錯,也應該提出檢討、改正。大家結伴同行,發現可能走錯路難道不提出?正如馮翁睎乾話齋,方展博要真正打敗丁蟹,最關鍵的是不要變成丁蟹。

這場運動,因愛而起,我們愛香港、愛手足、愛我們的下一代,才站出來豁出去。正因如此,更「不要被仇恨支配自己,在危難中,仍要時刻保持警覺與思考。」

(梁天琦致香港人公開信,2019年7月28日)

經常保持與惡的距離,才可以更強。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