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國泰陷入政治風波後,忍痛斷臂炒兩名高層,實際是避免覆滅危機。
涉及航線佔逾半客運收入
中國民航局本月9日至11日先後向國泰發出重大航空安全警示,要求國泰禁止曾參與未得警方批出不反對通知書的集會的員工,於來往中國的航班執勤,更要求國泰交出所有飛往中國及經過中國空域的航班機組人員名單,國泰內部曾向員工表示現時是公司面對最大的危機。
香港位於中國南面,基本上大範圍被中國空域包圍,若國泰被禁止飛越中國領空,影響可謂毀滅性。現時前往美國東岸城市、芝加哥、多倫多及所有前往歐洲的航班,甚至飛往曼谷、越南等地,均需經過中國空域。據券商富瑞統計,以每航線的航程乘以該航線載客數目的「收入乘客千米數」(Revenue Passenger Kilometers,RPK),中國地區於今年上半年佔整體7%,歐洲航線及北美航線分別佔21%及27%,意味最嚴重情況會有超過一半受影響。
兜路避開中國空域並不容易。飛往美國東岸城市的航班受地理所限不可能兜路,即使可行,一來飛行時間變長,機種或需重新編配,二來令燃油成本提高,更重要是無法短時間內向其他國家申請飛越上空的許可證。
國泰大股東太古在港經營多年,深明生存之道。根據解密文件,1997年前中資原來一早對國泰虎視眈眈,太古為確保1997年後經營及航權穩固,當時在匯豐極不情願下,要求它讓利10%股權予中方,太古則保留超過50%股權,維持大股東地位。
國泰2006年收購港龍一役,最終導致國航與國泰互控,不過太古訂立多項「霸王條款」,得到國航同意,以避免國航持有的國泰股權流失,分析認為,若國泰最終被北京擊潰,中資似乎是唯一得益者。